佛法中教示学人,欲成道者,必修三事:教理、福德、禅定,此亦是中台佛教学院「三环一体」的教育理念。佛教学院的课程丰富而充实:教理课程、禅修静坐、出坡作务,乃至梵呗、语言、书法、电脑、武术等,学僧于佛学院的一切学习,皆是在累积成就菩萨行的重要资粮。
学习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更是莫大的福报。然而,在这充实的课程、密集的作业、接踵而至的考试中,若不懂得观心返照,易误将一切认为是实有,于中生执着、烦恼。例如,自己常觉得「时间很少、不够用」,无意间身心常处于紧绷状态;十点安板,开始坐香,但常无法立即「万缘放下」,心中仍有所缘虑,开始静坐,阵阵袭来的睡意与昏沉,又使自己快招架不住。因此,如何善调身心,让身心安稳,是自己目前修行的重要课题。
调身,包括调饮食、调睡眠,提醒自己吃饭七八分饱,对食物不起贪心;调整作息,在该休息时就要休息,要万缘放下。调心,反观自照,先检视自己的心,是否始终在计画未来该做什么,缘虑过去哪些事可以更圆满?念头是否始终在过去、现在、未来中驰骋,时时受到「时间很赶」的逼迫与驱使?是谁在赶?是谁在急?静下心来,才发现自己时时刻刻念念迁流,作不了主。
佛法云:「境本无,生因心有;心本无,生因境有。」心境互为相依。时间的多寡,其实是自己心念分别、拣择所产生的感受,当心中生起很赶、很急之念,觉得「我好忙」,心已为境所转。弘一大师云:「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修行,要认清目标、把心用对,在起心动念上下工夫──不想过去、现在与未来,念念安住当下、不打妄想,专心做好当下该做的事,如此才能如海绵般吸收一切甘露法水,将佛学院所教全数吸收。
善调身心,需要高度的自律、作主能力,且要时时刻刻保持心清楚明白。调身、调心的当下,亦是修行的具体落实──觉察、觉照身心有何「苦」,反省检讨找出「集」(原因),知苦、断集,从一次次调整中,让身心得以安稳。
老子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修行有无进步,端看内心的烦恼是否减少、定慧是否增长、心的作主力是否提高。《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若只是着眼于完成作业、通过考试,乃至背经超进度等表相目标的达成,却未能观照心念,未能觉察与减少心中的烦恼、压力、紧张与逼迫感,于道无益。若急急忙忙地做每件事,即使是善法,也只是在修福;能以不动心、不生不灭心,修一切善,不执着一切善,才是修行。
因此,告诉自己,要练习作主,保持觉性始终存在,别被色受想行识的幻有欺骗,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这是一条心路,发愿要努力前行,广学多闻的同时,更要善调身心,做心的主人,在因上努力调御自己的烦恼、习气,未来方能圆满「调御丈夫」的无上佛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