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古人欲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不离待人接物,古德教导:「以仁义存心,以勤俭作家,以忍让接物。」佛法中,太虚大师云:「人成即佛成。」欲成就万德庄严的佛果,具足如来的慈悲与智慧,亦须建立完整的人格,做人做事、待人接物,要达到圆融无碍。开山祖师惟觉安公老和尚提出中台四箴行——「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令弟子们于日用中,以敬慈和真四大原则,检视自己的心念与作为,化除慢心、瞋心、粗暴心、虚伪心,令身心清净。
落实「对上以敬」,以恭敬心对治我慢。《大乘义章》云:「凌他称慢。」以前,看到言行粗犷、威仪不佳、心量狭小的人,往往心生轻慢。自以为是、不尊重他人的慢心和态度,使得自己易与人结恶缘。《普贤十大愿》中的第一大愿「礼敬诸佛」,教导我们从恭敬福慧两足尊的佛陀开始,进一步扩大心量,恭敬人人本具的佛性。学佛后,渐渐了解,看见别人的缺点,即是自心中有分别、计较的烦恼,因此开始学习两眼内视,见不贤而内自省,并努力发掘他人的优点,恭敬每个人的佛性,如此落实后,现在自己与人相处能更和谐,结善缘。
落实「对下以慈」,以慈悲心化除瞋恚。经云:「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对于不顺己意的境界,不能忍住心中怒火,愤然起瞋,不但对自身的健康有害,周遭的人要遭殃,更会因此与人结下恶缘。若能克己慈忍,视一切众生如己之父母、眷属,做到冤亲平等,遇到违逆境,便能忍恶无瞋。出家后,曾经在一家精舍发心,精舍的邻居多是外国人,经常开派对,通宵达旦歌舞作乐,放出来的音乐有如轰天雷震,自己因此无法入睡,当时心中充满怒火,后来转念,悲悯他们虽住在精舍旁边,却尚无因缘听经闻法,一直在苦中作乐,于是每天将功德回向,愿他们业障消除,得闻正法,如此做之后,心中之瞋恼便转为清凉。
落实「对人以和」,以和睦心化解粗暴。以暴制暴,小则引发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大则演变成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佛法中的「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合同均,即是以和合、团结来维系僧团的顺利运作,兴隆佛法。在僧团,与众多师兄弟共住,自己会注意威仪细行,尽量不发出噪音,以免扰众;出坡时,不计较坡务轻重多寡;逢人主动打招呼等,从中练习放下个人的执着、习气,借此去除我执,也为僧团注入同心协力的力量。
落实「对事以真」,以真诚心去除虚伪。《中庸》云:「君子慎其独也。」修行须在起心动念处微密观照,反省、检讨、改正,因上不背离正道,才能与道相应。自己平时在寮房,容易把东西乱放,总是在查寮前,才将寮房整理整齐;后来反省,整理寮房,能借此调伏自己的散乱心,不应为了得到内务优良的肯定而做。反省后,开始落实表里一如,从中感受到不虚伪所带来的踏实,心能作主所带来的法喜。
《始终心要》云:「俗谛者,立一切法。」秉持中台四箴行来做人处世、待人接物,即是在圆满俗谛。对人能恭敬、慈悲、和睦,对事能知因识果,真诚不虚,进一步修一切善,不执着一切善,达到事理圆融,即是走在成佛的菩提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