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一如


文/星知法師

  修行要有所成就,必須做到「表裡一致」、「內外一如」,誠實檢視身口意,是否有為了獲得美名與讚歎,而在做「表面功夫」,人前人後大不同。所謂「誠於中,形於外」,表現於外的言行,是內心修養的呈現,究竟有幾分工夫,於舉手投足間,早已顯露無遺,無須刻意包裝。《中庸》云:「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實為行者立身處世的基石。

  《說文解字》中對「慎」的解釋是:「謹也。從心、眞聲」,乃小心細心以任事,故從心;又以真為誠實無欺之意,乃誠心認真以任事,故從真聲。「慎獨」,事相上指的是閒居獨處,在他人不見與不聞處,行為仍能謹慎不苟且;理上指的是,誠實面對當前這念心。每一個念頭都是「因」,必定感得未來「果」。因此,並非只有在他人面前要觀照言行,在他人看不到的地方,更要謹慎言行,無論身居何處,身口意三業都要端正合宜,內外一如。只要內心坦蕩,便可遠離暗昧,光明長照。

  明朝嘉慶年間,有位博學多才的俞良臣,十八歲考上秀才,但到了三十歲,都未能謀得一官半職,只好以教書為生。曾與好友創建文昌社,教人惜字、放生、戒殺、戒淫等善行。但他窮困潦倒,兒女連遭不幸,自省行善多年,沒犯下什麼過錯,於是心中憤恨不平,在四十歲後,每年除夕夜都會寫一張疏文,向灶神禱告,希望藉此扭轉命運。某一年的除夕夜裡,有位長者聽到怨嘆聲,特來慰問,俞良臣開始滔滔不絕抱怨,長者開口制止,並指出他以往行善,只為追求虛名,並非真誠,獨處時,心中的貪、瞋、癡等惡念不斷……勸諫他從今以後,只要起惡念,就要轉為善念,行善要誠心誠意,不可自欺欺人……說完後,轉身走進廚房後就消失了。俞良臣自此之後,真誠改過,修善斷惡,力行「表裡一致」,從此人生順遂。這個典故,警誡我們落實「慎獨」之要。

  要如何做,才能令心坦蕩無欺?「持戒」為要。「持戒」可幫助行者於行住坐臥中,具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達到「內外一如」。更進一步,心中要常存「敬」與「慎」,恭敬所有人事物,謹慎一切言行,保持念念都是善法與正念,每個當下都能清楚明白、處處作主,不放逸懈怠、違犯規矩,身口意三業自然清淨。

  自己在寮房獨處時,始終窗簾敞開,並提醒自己時時保持覺性,端正威儀,內外一如,例如:誦經、寫作業時,為恭敬法,一定穿著長衫,端身正坐;開門、關窗、走路時,放輕音量,不擾眾,落實威儀細行。所有的行為,皆先發於意,才有身與口的造作,因此,學習誠實面對心中的惡念,那怕是一點點,都要揪出來,透過「觀心」來抓心中賊,同時以四正勤為導,斷惡從善。

  以戒為師,在動靜閒忙中,令覺性時時現前,不隨順習氣與妄想遷流造作,無論身居何處,這念心就都能自在無礙,處處作主。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