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之一字,是「飾」的意思;「修」字當中的「彡」,有「刷拭」之意,意指藉由多次的刷拭,能使人衣履整潔,儀表因之雍容。「行」,就是行為,乃至一個人的身、口、意都屬之。「修行」,顧名思義,就是要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身、口、意,運用反省、檢討、改正這三個方法,就像三把刷子一樣,時時刷拭身心上的塵垢,最終垢穢盡除,得以超凡入聖。
修行首先要從反省開始,懂得反省,修行就找到了路頭。反省就是反觀自照、省察己身。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君子做人,好比射箭一樣,若射不中靶心,不怪靶子不正,而是反過來責求自己;曾子每日三省其身;佛陀要入涅槃前亦囑咐弟子:「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修道之人必須懂得反省,以反省這面明鏡,看向自己,端正、改進自身。
修行不僅要能反省,還要懂得自我檢討。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透過檢討的工夫,明察秋毫,見到了賢與不賢之間的相異處,才有看齊、跟進的機會,才有離過不犯的可能。記得剛開始學寫毛筆字時,我的字是我的字,字帖的字是字帖的字,二者天差地別。後來透過反覆地檢討、看帖、比對,客觀地分析自己的字和字帖的字之間的差異,放下自己原本的寫字習慣,一筆一劃,跟著字帖,心摹手追,最終才把毛筆字練好。修行亦是如此,唯有放下一己的成見,誠實地面對和檢討自己的過失、不足,才有改善、提升的機會。
修行的過程中,除了要反省、檢討外,一旦發現過失,還要加以改正。西晉時期,有一個名叫周處的人,年少時,橫行鄉里,鄉民都怕他、討厭他,還把他與水裡的蛟龍、山上的猛虎同視為「三害」。於是有鄉民勸說周處去斬蛟、殺虎,目的是希望這三害互相殘殺,藉以除掉這三禍害。經三日三夜,周處斬蛟、殺虎回來後,發現鄉民以為他死了而正在高興地慶祝,此時才醒悟到自己以前的所作所為,成為鄉民口中的另一禍害,因此立志改過遷善,後來為官,成了一代忠臣。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有了過失,若能改過遷善,眾人一樣會敬仰和肯定。佛法說:「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諸惡,二者作已懺悔。」又說有二種健兒:一是不犯過之人,另一是有過而能改之人。因此,修行人不怕有過,只要能勇於改正,不僅是智人,更是落實修行的健兒。
《詩經》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行者若能運用反省、檢討、改正這三個方法,修正自己的身口意,持之以恆,「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漸漸遠離過失,趨向至善,最終必能由凡轉聖,成就道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