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進入網路資訊時代,人們對日新月異的事物趨之若鶩,而對於須日積月累的工夫卻往往缺乏耐心,甚至認爲它是落伍的,不合乎時代的變化。然而,無論世代如何變遷,若要在世間上的事業有一番作爲,學業有所成就,精進不懈是關鍵,必須要日以繼夜地下工夫。世間的事是如此,更何況是出世間的道業?
黃龍慧南禪師曰:「聖賢之學,非造次可成,須在積累。積累之要,惟專與勤。屏絕嗜好,行之勿倦,然後擴而充之,可盡天下之妙。」所謂聖賢之學,就是了生死、成就佛果之道。學道之要,別無捷徑,即是透過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荀子言:「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所謂「水滴雖微,漸盈大器」,曾有人分析過,若我們每一天有1%的進步,一年365天後我們將會有37倍的成長。每天的1%看似微不足道,經過歲月不斷地積累,也會有一番驚人的成就。
積累之樞紐,不外乎專心和耐心。專心,則學習效果提升,事半功倍;持之以恆,透過學習不斷地積累,則能從「會、熟」達到「巧、精」。有人曾問一位指導過上千位運動員的體能教練一個問題:「最頂尖的運動員跟一般運動員的差別在哪裡?」這位教練給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回答:「差別在於最優秀的運動員能夠耐得住煩,在每天體能鍛鍊當中不斷重複同樣的動作。」吾人學道亦然,須以「專」與「恆」爲力,方能在道業上有所作爲。能夠專精致志,則如鑽木取火,在方寸之間獲得燎原之火;能進取不懈,猶如小水常流,終能穿石。
學道的「積累」,就是每天去掉自己的妄想、習氣、執著,把錯誤的觀念、知見倒正過來。吾人的妄想、習氣是無始劫以來累積而成,並非一時就能盡除,故須每天不間斷地反省、檢討、改進,透過佛法的薰修,把八識田中的種子轉染還淨。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曾言:「修行有沒有進步,要看自己的煩惱有沒有減少。」所以修行要從平日微細、不起眼處著手,時時刻刻覺察、覺照自身的舉止動念,不令有失,若能如是精勤不輟,道業必定會有所成就。
清末民初,曾經住持揚州高旻寺三十餘年的來果禪師,早年在金山住禪堂,非常用功,就是參一句「念佛是誰」,不捨晝夜,鍥而不捨地照顧話頭,使疑團成片,在一次坐香開靜時,聽聞到木魚聲響,豁然大悟。拙菴德光禪師云:「聖賢之意,含緩而理明,優游而事顯。所用之事,不期以速成,而許以持久,不許以必進,而許以庶幾。用是推聖賢之意,故能亙萬世而持之無過失者乃爾。」爲道之人,勿操之過急,只要持續不斷地精進不懈,有所進步,一步一腳印,積以歲月則水到渠成,工夫自然成就。我們學習佛法,發願要在福德、教理、禪定上有所成就,其根本在於平時的努力,持之以恆,假以時日則功德自然彰顯。
行者若能在菩提路上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被五欲、乃至無明煩惱所轉,能夠沉得住氣,堅持不懈,最終必能撥雲見日,契悟本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