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現代人的四帖良藥


文/星鎮法師

  佛法浩瀚無垠,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取其精髓,開出四帖良藥作為現代人為人處世、學道修行之準則——中台四箴行,即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

  佛陀時代,須達長者發心欲為佛在舍衛城建立精舍,但因缺乏經驗,不知如何著手進行,佛便遣舍利弗尊者隨同前往指導。當時六師外道聽聞須達長者欲為佛建立精舍之事,心有不滿,便向國王提出要和沙門辯論,且沙門必須得勝才允許建立精舍的請求。論辯大會開始前,舍利弗尊者於樹下禪坐入定,作是念:「此為大眾習邪已久,憍慢自高,自己當以何德降伏?」作是思惟後,便立誓:「若我無數劫中慈孝父母、敬尚沙門婆羅門者,我初入會,一切大眾當為我作禮。」當舍利弗尊者威儀庠序步入會場時,六師外道及與會眾人皆自然起身作禮。由於尊者無數劫來「對上以敬」,慈孝父母、恭敬師長,故感得眾人之恭敬尊重。孟子曰:「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恭敬、慈愛人者,眾人見之皆生恭敬、歡喜心;不恭敬人者,增長我慢心,眾人見之亦不喜。

  《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一切眾生皆是我們生生世世以來的親眷,因此要發大慈悲心,恭敬、慈愛一切眾生。釋迦牟尼佛入涅槃前,示現以八十歲高齡,忍著病痛,一步一腳印,一路從毗舍離遊化至拘尸那羅,度化最後一位弟子須跋陀羅後,方於娑羅雙樹下入滅。佛陀「對下以慈」,不忍無始劫來的親眷受苦,為救拔眾生出離生死苦海,弘法度眾無有疲厭,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俗云:「家和萬事興」,人與人之間若能和諧相處,相互禮讓,就能減少衝突,則家庭和睦、社會安定,國家間也會減少戰亂,便能國泰民安、世界和平。佛教僧團中有「六和敬」之制: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僧眾從身口意護念彼此,和合共住、共修,落實「對人以和」,除卻了我執、我慢,則僧團和合無諍,不僅道業能成就,道場亦能興隆。

  須達長者發心為佛陀在舍衛城建立精舍時,並非一帆風順。初始覓得祇陀太子的園林時,太子不願出讓,甚至開出難題——「若能以黃金布地,令間無空者,便當相與」,要求以黃金舖滿園林內的地才願出讓。須達長者果真以黃金舖地,太子被長者「對事以真」的態度與供養的真誠心所感動,欣然允諾,並布施了園林中的樹木,共同成就了「祇樹給孤獨園」精舍。修行,也必須「對事以真」,以真誠心去除虛偽心,真誠坦然地面對自己的習氣,覺察、覺照,並檢討、反省、改正;對於負責的事要認真盡責,不虛應了事。

  「對上以敬」,以恭敬心對治我慢心;「對下以慈」,以慈悲心對治瞋恚心;「對人以和」,以和合對治粗暴心;「對事以真」,以真誠心對治虛偽心。若能依老和尚所開出的四帖良藥,落實於日常生活中,便能除去慢心、瞋心,粗暴心、虛偽心,則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應對進退便能圓融,與人結善緣,如此則能事業順利、道業成就,人生處處皆是光明。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