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浩瀚无垠,开山祖师惟觉安公老和尚取其精髓,开出四帖良药作为现代人为人处世、学道修行之准则——中台四箴行,即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
佛陀时代,须达长者发心欲为佛在舍卫城建立精舍,但因缺乏经验,不知如何着手进行,佛便遣舍利弗尊者随同前往指导。当时六师外道听闻须达长者欲为佛建立精舍之事,心有不满,便向国王提出要和沙门辩论,且沙门必须得胜才允许建立精舍的请求。论辩大会开始前,舍利弗尊者于树下禅坐入定,作是念:「此为大众习邪已久,防慢自高,自己当以何德降伏?」作是思惟后,便立誓:「若我无数劫中慈孝父母、敬尚沙门婆罗门者,我初入会,一切大众当为我作礼。」当舍利弗尊者威仪庠序步入会场时,六师外道及与会众人皆自然起身作礼。由于尊者无数劫来「对上以敬」,慈孝父母、恭敬师长,故感得众人之恭敬尊重。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恭敬、慈爱人者,众人见之皆生恭敬、欢喜心;不恭敬人者,增长我慢心,众人见之亦不喜。
《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一切众生皆是我们生生世世以来的亲眷,因此要发大慈悲心,恭敬、慈爱一切众生。释迦牟尼佛入涅槃前,示现以八十岁高龄,忍着病痛,一步一脚印,一路从毗舍离游化至拘尸那罗,度化最后一位弟子须跋陀罗后,方于娑罗双树下入灭。佛陀「对下以慈」,不忍无始劫来的亲眷受苦,为救拔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弘法度众无有疲厌,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俗云:「家和万事兴」,人与人之间若能和谐相处,相互礼让,就能减少冲突,则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国家间也会减少战乱,便能国泰民安、世界和平。佛教僧团中有「六和敬」之制: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僧众从身口意护念彼此,和合共住、共修,落实「对人以和」,除却了我执、我慢,则僧团和合无诤,不仅道业能成就,道场亦能兴隆。
须达长者发心为佛陀在舍卫城建立精舍时,并非一帆风顺。初始觅得只陀太子的园林时,太子不愿出让,甚至开出难题——「若能以黄金布地,令间无空者,便当相与」,要求以黄金铺满园林内的地才愿出让。须达长者果真以黄金铺地,太子被长者「对事以真」的态度与供养的真诚心所感动,欣然允诺,并布施了园林中的树木,共同成就了「只树给孤独园」精舍。修行,也必须「对事以真」,以真诚心去除虚伪心,真诚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习气,觉察、觉照,并检讨、反省、改正;对于负责的事要认真尽责,不虚应了事。
「对上以敬」,以恭敬心对治我慢心;「对下以慈」,以慈悲心对治瞠恚心;「对人以和」,以和合对治粗暴心;「对事以真」,以真诚心对治虚伪心。若能依老和尚所开出的四帖良药,落实于日常生活中,便能除去慢心、瞠心,粗暴心、虚伪心,则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应对进退便能圆融,与人结善缘,如此则能事业顺利、道业成就,人生处处皆是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