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化瞋 心獲自在


文/星知法師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說明為人處事之道,當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對自己要求嚴格,對於他人的要求、責備少一些,寬厚待人,就不容易與人結惡緣;若能更進一步提升,如中峰明本禪師云:「勞自己之力,安他人之念,是菩薩用心,但存此心向道,則道無有不相應者。」「菩薩用心」即是慈悲心,以同理心化除瞋恚,以平等心做人做事,善護念一切眾生,便能成就自利利他的殊勝功德。

  慈悲心的具體表現之一為「恕」。「恕」者,心如也;如自己的心,也就是同理心。有寬大的心胸,不放大與惦記他人過失,學習觸物起照,遇到任何境界,不起煩惱,保持身口意三業清淨,以利他為先,便能逆轉惡緣,獲得無礙自在。

  昔日有位小沙彌,其師父已證得神通,入定觀察,得知沙彌僅剩七天的壽命,於是讓沙彌回家探望父母,第八天一早再回來。沙彌滿心歡喜,頂禮辭別師父後便回家,途中遇到下大雨,路旁有一個螞蟻穴,眼看著就要被雨水淹沒了,沙彌心想:師父常提醒,身為佛弟子有兩件事必須切實奉行──第一,要有慈悲心;第二,要護生與救生。沙彌心恐螞蟻會被大雨淹死,便徒手在蟻穴旁挖出一條小水溝,讓水繞道而行,果然成功拯救了眾多螞蟻的生命。沙彌回到家中,安然度過七天,第八天一早回到寺裡,師父一見,心中感到奇怪:此沙彌只剩七天的壽命,為何好端端地回來了?於是入定觀其因緣,獲悉沙彌因救蟻的善行而得以延壽,於是告訴沙彌,因其慈悲救生的功德,增壽八十餘年。自此之後,沙彌深信為善有報,更加精進修持,最後證得阿羅漢果。沙彌因不忍心螞蟻遭水淹,發心救護,而得延續壽命,就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

  瞋恚心的具體表現之一即是「怒」。「怒」者,心奴也;心不能作主,如同奴隸般被煩惱牽引,導致造作惡業,則須承擔惡的果報。佛經中記載,從前有位修道人,行走於草叢間,突然聽到有一條蟒蛇呼喚著;「和尚道人!」修道人一見到會說話的蟒蛇,非常驚慌恐懼,蟒蛇說:「道人!請勿害怕,可否為我說法,讓我脫離這蟒蛇身?」接著問:「道人可曾聽過阿耆達王?」修道人回答:「有,聽說過。」蟒蛇接著說:「阿耆達王就是我的前生。」修道人說:「阿耆達王在世時,立佛塔、建寺廟,功德非常殊勝,應當會生天道,怎麼會墮入畜生道呢?」蟒蛇回答:「我將臨命終時,躺在床上,侍者為我搧風,一不小心,扇子掉落砸到我的臉,我起了大瞋心,馬上氣絶身亡,當下就墮入蛇身了。」修道人聽了十分感慨,隨即為蟒蛇說法,蟒蛇聽聞法語甘露,法喜充滿,七日不食,命終後脫離蛇身,生至天道。

  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即便是天大的功德,都禁不起被瞋火所燒,惡緣惡報最終仍會還坌己身,損人又害己。起了瞋念,必須趕緊化除。佛法常言:「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修行,就是於日常生活中,持續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行為與心念,不要害怕起惡念,當覺察到起了惡念,隨即運用佛法的四正勤──「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速生」,轉惡念為善念;同時常思利他,恆起慈心,就能斷絶惡業的遷流。修行人若於起心動念之際,能以善解包容、慈悲同理來擴大心量,必能心獲自在,成就圓滿人生。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