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十二天的印度朝圣之旅,一晃眼就结束了,印象却是深刻不可磨灭的。也许这机缘,此生就这么一次。过程中的许多感动,如何让它不只是一时的情绪反应,而能升华成影响自己生生世世,令道心坚定不退转的愿力,就需要时时念兹在兹了。
印度是个不可思议的国家。它的包容力在街头处处可窥见:大街上往来的不只是人跟汽车,脚踏车、三轮车、马车、汽车、巴士、卡车,甚至随处可见牛、羊、马等动物,交错行进在大街上。这么多不同的对象同时并存于大街上,彼此却能够找到一个共处的步调,这种「不和谐」中的「和谐」况味,让自己每每在观看的时候,总不禁会心一笑。人与人之间本就有许多不同;在不同之中,学会彼此包容跟忍让,不就是慈悲跟和合的体现?印度的动物随处都可以自在安然,这种施无畏的精神,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的。
走过市井街坊,虽无法一窥印度人生活的全貌,但仍旧可看到一小片段的日常民情。清晨赶到恒河边洗浴的人们,或忙着煮茶、烹调咖哩准备开张的小贩,或路边打坐的长发梵志,兜售花朵小东西的商人,抱着婴儿伸手乞讨的妇女,坐在人力车上等着上学的孩童……见到各种不同的众生相,对自己有什么意义?悉达多太子的四门游观,造就了圣者的觉悟;而自己呢?见闻觉知到了什么?芸芸众生相,呈现了什么?「老病死苦常随逐,恒与众生作无利」,其实不知生命意义何在,镇日随波逐流茫然度日,就是大苦之事!佛教发源于印度,如今却几乎销声匿迹;生根于中国,自己有幸能值遇大善知识听经闻法,令人在唏嘘的同时,又生起无限感恩。
身在佛教发源的圣地,反观自己在道场一切日用现成,久了是不是失却感恩心及菩提心?古时圣人们集结经典以续佛慧命的殷勤恳切,高僧们为求法所历经的千辛万苦,都是自己远远比不上的,那种一字一句、一步一脚印的踏实,是刻在心版上的。生在当代,自己有没有往往将经容易看?
佛陀时代的建筑及地貌,早已不复存在,我们朝礼的,是借由外在的灵山、眼前的圣地,转而内礼自性灵台。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朝圣之旅在接近尾声的时候,心中蓦然有股「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的感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历史的洪流下,沧海桑田的无情说法,是令人由无常中体悟真常的最佳契机。
恒河边迎接旭日;灵鹫山说法台上挥别夕阳,下山途中一抬头便是星光灿烂。三千多年前,佛陀面对的,是这些;三千多年后,我们面对的,亦是这些。佛陀成道的经历,是转烦恼成菩提的过程;我们所要面对的,亦是同样的历程。佛陀已是过来人,告知我们的这一切,还有什么好疑虑的?
诸佛菩萨出现于世是为了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也就是为使一切众生成就佛道的目的而出现。佛陀一生的行履,就是修道、悟道、成道、传道,教化众生无有疲厌。如此的人生旅程,身为佛弟子,亦应如此践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