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遇緣則有師


文/見相法師

  

  人生是在不斷學習中成長,學習過程中良師是一大助緣。《善恭敬經》中,佛說:「凡有師者,隨在誰邊學四句偈,或聽、或讀、或問、或諮一四句等,是即為師。」故應常常懷著恭敬心及謙卑心向他人學習。孔子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告訴我們要虛心學習,即使只有三個人同行,其中一定有我們可以效法的或警惕的對象。

  修行就是要以聖賢的言行、思想為圭臬,一路向上學習,以成賢成聖,最後成就佛道。所以學習的心量當如大海般寬廣,因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點,跟不同的人相處,就有不同的學習。如文殊師利菩薩,過去曾為七佛之師,以遇緣則有師,成就其敏銳的智慧,被喻為三世諸佛成道之母。修行是為利益眾生,如果心量能打開,就能廣學八萬四千法門,增長智慧,成就辯才,以教化眾生。

  學習的態度要謙卑自牧,不能憍慢;要勇於學習,不故步自封;要廣學多聞,不得少為足。如善財童子受到文殊師利菩薩的教導與啟發,歷訪各處的善知識,所參訪的對象,有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子、童女、婆羅門、長者、醫師、船師、國王、仙人、地神、樹神……聽受種種法門,終至普賢菩薩道場,證入無生法界。

  所謂「善知識者,即是得道全分因緣」,善知識是我們成就道業的最佳助緣,而身邊最親近的師兄弟們,就是最好的善知識。我們要以一種開放、寬廣的胸懷,去看每個人的優點,並從中效法,則處處都是學習的因緣。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