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行是修行持戒不可或缺的一环。佛门中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的行持,其目的就是借由日常的行住坐卧来磨链我们的心。《大乘起信论》言:「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所以学佛就是要转化我们凡夫的心,从粗心到细心,从有念到无念,进而达到「念无念念,行无行行」,最后契悟到无作无为的本心本性。
透过细行的法门,能借事练心,由外而内提升我们的心念。在佛世时,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即是透过清净自身的威仪与细行而成就圣果:「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透过觉察、觉照自身的行持,达到身口意三业清净,不但能够契悟真源,而且能成道证果,成就无量的功德。
细行其实就是我们觉性的展现。来果禅师曾说:「参禅人,最关重要是细行。缺细行,难入那伽;全细行,动行即定。我人由一念不觉,才有无明;无明只行细行,未入名色。今既复本细行,是知心源不远。初学行人,不知细行为何物?粗心胆大,语重情伤,皆无细行所致。」若观察我们平日的举止,便可以发觉我们的心是多麽地粗率,因为没有下功夫去观照自己的言行动作,粗心大意,内心肯定都在散乱当中。心若无法得定,本具的智慧即无法现前。所以细行没有照顾好,要谈契悟心性只是缘木求鱼。
在培养威仪与细行当中,可以透过聆听自己动作的声音,得知自己用心的粗细。譬如从起床至就寝,一天的行止当中,我们究竟不经意地制造了多少碰撞、摩擦的声音而不自知?行进时,鞋与地板摩擦的声音是轻或重?徐步前进或仓促行走?就座及起座,椅子移动时的声音是小或大?若我们当下能够清楚明白每一个动作,保持「人在哪里,心在哪里」,动作的声音必然会随之减低。
每日的过堂是丛林道场必修的一门功课。在过堂时,从就座、拿碗筷、夹菜、用斋、洗钵、至用斋完毕叠放碗筷,每个步骤都是用心的下手处。若漫不经心,就很容易造成触碰的声音,甚至扰乱他人的用功。沩山老人就曾经鞭策行人不能轻忽过堂中的用功:「碗钵作声,食毕先起,去就乖角,僧体全无。起坐忪诸,动他心念。不存些些轨则,小小威仪,将何束敛后昆?」若过堂能时时观照我们的动作,细心的功夫就能够迅速提升。
虚云老和尚曾开示:「行住坐卧,一天到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小心谨慎,断除习气。」所以复本心源的功夫当从事相的细行做起,照顾自己的细行就是照顾自己的心念,要时时刻刻提起觉性,注意每个动作,安住当下。不能以忙、急作借口,而不顾自己的细行。细行做到了,也就能持戒清净、安住正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