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香芬馥 普薰一切


文/見標法師


  

  戒法是人生道德的價值觀,在我們的行為中體現。戒的涵義是多方面的,但總不離軌範、調伏,所謂調練三業,制伏過非。平日,因粗心大意,說錯話、做錯事;理解錯誤,遭人誤解的同時,自己也懊悔不已。身口意三業,因不覺成性的粗糙、迷糊所造成的情況,不時上演,擾得自他不得安寧,說到底,還是因為沒有用心觀照自己。

  戒的涵義是多方面的,但總不離軌範、調伏,所謂調練三業,制伏過非。平日,因粗心大意,說錯話、做錯事;理解錯誤,遭人誤解的同時,自己也懊悔不已。身口意三業,因不覺成性的粗糙、迷糊所造成的情況,不時上演,擾得自他不得安寧,說到底,還是因為沒有用心觀照自己。

  人都想過清醒、覺悟的日子,而持戒為我們找到一條出路。「修善斷惡」可作為落實戒法的總綱,具體來說,不出止持、作持。「止持」是不該做的做了,就是犯戒;「作持」是該做的而不做,也是犯戒。依著這明確的準則,由身口意的實踐,達到防非止惡,生善解脫。所謂「守口」、「攝意」、「身莫犯」三業若清淨,六根則解脫。戒法,是自己也是生活,懂得掌握好自己的三業,貫徹於生活,也就融通了戒法,知道它不再是外在的東西。

  「軌則威儀,淨如冰雪。」溈山老人常苦口勸人,持身皎潔,是修行者的傲骨,也是先賢的遺風。仔細想想,在日常中不免會裝模作樣、鑽牛角尖,或投機取巧、貪小便宜,總用「沒關係」、「還好吧」為搪塞的藉口,而屢犯律儀。孰不知殺盜淫等大過,實來自於對小戒、細行的輕忽,因放縱身根而終釀大禍。如放任眼根,耽著於莊嚴面目而想入非非,或嫉妒他人財貨,而欲劫奪佔有……若此刻能懸崖勒馬,「誰?」藉由自問的返照,收攝向外攀緣的六根,兩眼內視,兩耳內聽,藉由阻絕外境的誘惑,止息失控的心念;進而起慚愧心,思惟為了滿足種種欲望,犯下多少過失?貪什麼呢?因此應持身清淨,令身根得清涼。

  身清淨了,口業也是一大關卡,所謂「人生喪家亡身,言語佔了八分。」智者深達口業過患,開口就能利益他人,無益之語寧可不宣。而凡夫不吐不快,喜歡發牢騷、戲論嬉笑,閒雜是非,一只舌頭整日掉舉不安份,不知剎那造卻恆沙口過;放縱口舌,逞一時之快,當下稱心得意,不覺種下眾叛親離,喪身失命的禍根,所以菩薩乃至喪身失命,不說人過。斧在口中能自斬身,是故應當遠離──用柔軟語取代惡口,溶解粗獷暴戾之情;以和合語消泯兩舌,轉化嫉妒惡毒之念;將質直語殲滅綺語,摧碾輕浮蕩亂之心;說真實語,敲破妄言、覷散虛偽浮華之病。

  身口二業的調伏,來自於對意業的善御。惡業是因迷惑與習染使然,心一動,以為沒人知道,卻不知在諸佛菩薩耳中,卻像天打雷劈一樣清楚。放任念頭,想的是人我是非、欲望煩惱,唯有勤加克制,起一切的善念,以善止惡;更進一步善念亦不著,安住無念。

  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佛法則於更細微的念頭中覺察、覺照、反省、改正。當覺性經過鍛練,便能念念分明,處處作主,治心於未萌,防情於未亂,直截根源地在無生處堅住、隨順。一如儒家所言「莫現乎隱,莫顯乎微」,所以君子慎獨,在「不睹不聞」無形無相的心性上,一念不生處任持操守,挺住人格。

  持戒,就是自己調身調心,不斷提起、放下的一段心路歷程。戒以防非止惡為義,古德云:「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無上菩提道。」莫把戒律看得高深、生硬,若能恆用戒香塗瑩體,便能以自性香遍薰眾生,同入佛智,得究竟安樂最勝香。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