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農業社會,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為了三餐的溫飽而工作。相對於過去的社會,現代人的工作要面對的競爭更激烈,對物質的欲望也更高,因此,身心遭受的壓力也比以往更大。
面對壓力時,若是管理不當,許多負面情緒便會油然生起。雖然排解壓力的方法人人不同,但往往這一次解決了,下一次又來,如此「剪不斷」,又「理還亂」,始終沒完沒了,該如何是好呢?
「愚者調身,智者調心。」佛法教導我們,在面對情緒壓力時,當從根本處理,也就是從調整内心下手,使心靈回歸平靜,若能如此,就是智者、賢人。所謂「得失從緣,心無增減」,面對得失、壓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保持平常心。
過去,在知本的山上有一座涼亭,亭内有個寫著「奉茶」的茶桶,讓過路人能夠休息解渴。奉茶的人擔心過路人會因為趕路猛喝水而被嗆到,於是在茶中灑了一些穀皮,如此喝水的人就必須把穀皮輕吹乾淨後才能喝茶,而也因為吹穀皮的那幾秒鐘,能夠讓人靜下心來慢慢喝,達到清涼解渴的目的。
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曾開示:「調心,就是要使心不散亂、意不顛倒。」若暫時還無法達到一念不生,可以先將心安住於善法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當心中有了善法的依靠時,慢慢就能夠靜得下來,身、口、意三業漸漸就能獲得清淨,就能夠反轉情緒、壓力乃至於煩惱,如此便是善調。
在「如來十號」當中,佛陀又稱為「調御丈夫」。「調」是調整,「御」是控制、駕馭,因佛能夠調整降伏自己内心當中的情緒,乃至於微細的煩惱,更能教化一切衆生,使衆生皆能調伏自心。
在修行的過程當中,運用各種法門來調伏種種妄想、執著,最後心歸於寂靜,契入無為,便能如同佛陀般,調伏自心中的一切煩惱,成就「調御丈夫」的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