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源頭


文/見伯法師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心,就是活水源頭,找到活水源頭就沒有煩惱、安心自在。

  學過電腦語言,寫過程式的人都知道「garbagein,garbageout」,就是寫程式時若是「輸入錯誤的資料,就會得到錯誤的輸出」,輸入的錯誤愈多,得到的錯誤愈多,若是不小心迴圈的條件設定錯誤,就會陷入無限的迴圈中,跳不出來。想要得到正確的輸出,不是程式寫的「多」,就會有正確的輸出,也不是靠「運氣」就會有正確輸出,而是使用正確的「語法」,並且必須「debug」,除去程式中的「錯誤」。

  人生也是如此,想要隨心滿願,就要了解「心」是如何作用?要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起善念,造良善的因,成就良善的果,即能事事吉祥,處處平安;相反的若是起貪、瞋、癡,造殺、盜、淫,就會招感不良善的惡果,處處障礙,事事不順。唯有除去心中的妄想、執著,才能脫離輪迴,任心自在。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在五濁惡世中度眾生,能清楚明白因緣果報之理,隨緣度化眾生,在造作之前就能「知因識果」,看到「因」就知道未來的「果」,故能避開惡因,成就善果。

  而眾生沉沒在五濁惡世中,日日夜夜為事業、家庭努力,時而提起正念,精進向上;時而隨業流轉,為名利財色所困。載浮載沉,漂流於生死大海之中,皆起於心中的妄想、執著,所以看不清因緣果報之理,清淨心被貪、瞋、癡所障蔽。當心中有所遮障時,言行舉止就失去節制,做出錯誤的判斷與行為,就如同戴上了「有色的眼鏡」去看世界,所見都是偏執的,因而造作出來的言行也是偏執的。

  《百喻經》中有一則故事,有一個人,非常富有,但卻非常愚癡。有一天,看到朋友高廣的三層樓房,富麗堂皇,心生羨慕,於是富人就找來木匠,為他建造三層的樓房。

  蓋房子必須先打地基,於是木匠先挖地、整地、作地基……富人說:「為何要做地基?」木匠回答:「要打地基才能蓋一、二樓,最後才是三樓啊!」富人說:「我不需要下面的兩層樓,你只要蓋第三層樓就可以了。」木匠解釋:「這是不可能的事情。蓋房子一定要打地基,從第一層樓開始蓋。」富人仍然堅持:「不!你只要蓋第三層樓就可以了!」

  眾生為自己的妄想、執著所矇蔽,不知道一切事物想要成就,皆須按部就班、具足因緣,因緣和合才能達成目標,急功近利,錯亂因果,不但世間法無法成就,出世間法也無法成就,終將一事無成。

  行五戒、十善是人天果報;四諦、十二因緣是聲聞與緣覺果報;菩薩修行六度,六度圓滿時是成佛的果報;而造作五逆、十惡是三塗惡道的果報,這一切都是由「心」而起。

  《六祖壇經》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心即是活水源頭,而眾生困於妄想、執著之中,不知一切法皆苦、空、無常、無我,不知道因緣果報之理,迷失本心,故在六道中頭出頭沒,輪迴不已。

  修行學佛貴在於有事有理,知道道理還要去做,要能「知行合一」,否則都是口頭禪,沒有任何助益。王陽明《傳習錄》:「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認識自心本是清靜,自是活水源頭,時時刻刻格去物欲,格去貪、瞋、癡,保持正念、善念,才能在五濁惡世之中,隨心滿願,吉祥平安。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