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聖心得 文/見證法師 |
聖地參訪,領略三千多年來佛陀弘化度眾之行願。 歷經十餘小時的航程,到達印度德里機場,轉搭國內航班,抵瓦拉那西。踏出機場,耳邊不時傳來長鳴的喇叭聲,望向窗外,映入眼簾的是擠滿乘客的公車、逆向而行的大貨車、汽車,間雜著三輪車、摩托車、腳踏車、馬車、驢車,以及橫穿馬路的牛、羊、豬,隨地躺臥的人、牛……看似混亂,卻又呈現出一種和諧。 車子由市區往郊區行駛,沿途的景緻由低矮的磚造平房,轉為連綿的阡陌,碧波千隨,一派田野景觀。廣袤的田野間偶見群聚的茅屋、竹棚、牛、羊,以及三五群聚閒談的人們……居民田耕,城市中行色匆匆的面龐,已化為鄉居生活樂天知命的恬靜。置身其中,彷若乘著時光機,回至古早年代。一切來得突然卻又如此地真實。 高樓與茅屋、汽車與牛車、富翁與乞丐,在這廣袤的大地,這樣看似不協調的景象,處處可見,一切是如此自然地呈現。 這,就是印度。 行程中,總在清晨時分,天微泛亮時,便起了個大早,等不及霧露散去,一行人便浩浩蕩蕩出發,為著是趕赴一趟又一趟的朝聖之旅。 在聖地,沒有一般觀光景點絡繹不絕的遊客,也正因如此,讓我們得以靜靜瞻禮,聆聽聖地演說妙音-- 曾經,這裡是佛陀駐足,弘化度眾,演說無上妙音之處;曾經,這裡是諸大善人聞法解悟之地;曾經,這裡是諸聖賢同住共修之所;曾經,這裡是佛法興隆的國城;曾經,這裡是富庶繁榮之境;曾經,……而今,歷經無常催逼、宗教浩劫,殘存的只是磚瓦基址。物換星移,曾有的富饒,轉為荒蕪、落後、與貧窮。偌大的遺址區,訴說著當年叢林的興盛;參天而立的菩提樹,記錄著聖地歷史的悠久。無情說法有情聽,這些磚磚瓦瓦,正以無言無說演示無常與真常,只待有緣者前往聆聽。 每至一聖地,我們總於聖地前禮拜、唱誦、繞塔,清韻陣陣……此時此刻,應是心緒澎湃,應是願心滿懷,應是……然而,沉默卻是自始至終。比發願更想做的是供養,念頭才起,卻發現自己竟是「身貧道也貧」,只能奉上「慚愧」二字。「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其實,自己很富有,因為擁有最珍、最貴的這念清淨心。「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這時,明白了,發願要做個慚愧僧,時時刻刻檢討、反省、改正自己之三業,願以最清淨的身口意供養諸佛。 於聖地共修,稱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時,心中有著法喜與感動。遙想三千年前,佛陀為尋求令眾生離苦得樂之光明大道而捨親出家,在不平等的種姓中,闡示眾生平等的佛性,面對種種的考驗與磨難,無有畏懼,度眾無有疲厭,引領眾生走出一條背塵合覺的解脫之道。是怎樣的悲心與願力,成就如此殊勝的行願? 「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只因不捨一眾生,所願所行,唯是「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正是這樣的大悲願心,所以能突破一切難關。問自己,身為如來子,可曾有這樣的大願心與大悲心?剃髮披錙,所為何事?提醒自己不忘初心。願早日成為法船的舵手,乘載眾生,和諸上善人共同划向涅槃彼岸!願百劫千生,與諸佛、菩薩同為清淨法侶,弘誓六度,拯濟群迷,普令含識,聞法解悟,共證菩提! 站在這曾接引無數學人的寶所,踩著歷來諸佛、賢聖曾走過的地,傳唱著清揚的梵音,如是用功,如是發願,如是行持,古今一同,何曾為時空所隔歷? 佛陀的八大聖地,相距並非咫尺,四、五小時乃至十餘小時的車程,已是平常。而讓不少信徒望而生畏的長途車程,正是三千年前,佛陀帶領一千二百五十位常隨眾所曾弘化之處,從東到西,從南到北,靠著雙足,一步一腳印所走出的菩薩行履;而今,中台千僧在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及住持和尚的帶領下,弘傳正法,廣度有情,不正是佛陀行願的延續?時值末劫,正法浸微,何其有幸,得遇大善知識,得聞正法?遙想過去,更願珍惜所有,把握當下。珍惜當下的因緣與福報,跟隨覺者的跫音,一步一步履踐菩薩行門,弘法度眾,無有疲厭。 這時,明白了,事相上,朝聖一行從中台出發,走了一趟佛陀示現八相的聖地;理相上,是從中道實相之靈台啟用,用真心走一趟聖者修行弘法的心路。 這時,明白了,「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聖地」不在遙遠的國度,正是當下這念清淨無染之心,懂得檢討、反省、改正,才是真正在「朝聖」。三千年前的法筵未曾歇,只要佛弟子們能依著如來之教,如是信解、如法修持,朝自利利他成佛之道而行,就是在「朝聖」。「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原來,每個人都擁有最尊、最貴的這念清淨心,又何必捨自家珍而頻向外求?將心從觀覽外在的靈山風光收攝回自性靈山,安住每個當下,用心領衲佛陀悲心度眾之行願,信受奉行。 「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願謹遵教誡,將聖地的無言說法化為修行弘法的無盡願力與報恩的具體力行。 朝聖行程,轉眼即逝,而朝禮心中的聖地之行正展開。亦知修行路漫漫,弘法路迢迢,但再大的困難也撼動不了朝聖的堅定道心。 提醒自己莫忘點滴,知恩,感恩,更應報恩,佛前弘誓:「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願盡形壽如是發願,如是行,如是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