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心得


文/见牟法师


  

  印度,第一次到访,许多的事物都是闻所未闻,在鹿野苑博物馆,不同的国度里,传唱的却是再熟悉不过的故事,八大圣迹的石雕,刻画着释迦牟尼佛的故事,听着导游的介绍,心中升起了无限的欢喜!是佛陀让我们打破了彼此的生疏感,拉近了彼此距离,藉由实地参访,世尊更从一位神化般的人物,在心中活脱脱了起来!

  在鹿野苑达美克塔,佛初转法轮,度五比丘,许多的朝圣团体,都抓紧机会在此用功,当然也包括我们。在《金刚经》的诵经声中,斯里兰卡、泰国的佛敎僧俗二众,也各诵念着自己国家语言的佛经,虽然彼此没有交谈,但能感受到国家虽然不同,但佛弟子的情操却是一致的;语言虽是隔碍,但彼此的心念却是相通的。是佛陀,让不同国度的我们,划破了彼此的界线;心念的和合,让我们有了法界一体的感受。

  相对于鹿野苑的断垣残壁,菩提迦耶佛陀成道处的「具相」,让一切似乎更显真实。菩提树、金刚座就在眼前,彷佛能见到当年的希达多太子还坐在这里,夜睹明星见性。此时,觉得与佛很近很近,心中难掩兴奋的情绪。虽说在《金刚经》𥚃,佛陀明白告诉世人:「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但钝根着相的我们,这样的施设,不也是一种增长信心的方便?

  在正觉大塔,心中一直揣摩佛陀证道时的心境,但不论是七周圣地巡礼,或是诵经、供袈裟,始终觉得还是隔了一层。直到在正觉大塔早课时,静坐一支香,很清楚的知道,就是「这个」!这就是佛陀证道时的心境。「这个」是什么呢?没别的,就是「清净心」。只要我们时时刻刻与清净心相应,无论在何处,都能「零距离」朝礼佛陀;但如果这念心,始终在生灭中,即使来到圣地,也不过是一个观光景点罢了。

  在王舍城,亲登灵山,遥想当年法华会上,世尊开权显实,告诉大众佛法的究竟义理: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当成佛!这样的知见对我们来说是法尔如是的,但相信亦是过去累生累世的熏修,才能承担这样的知见。感恩过去所有为佛法奉献的人,在七叶窟有大迦叶及五百罗汉集结经典,在那烂陀有玄奘大师深入法要,回国译经,是过去无数祖师大德的牺牲奉献,行菩萨道,自己才能蒙受法益,也愿自己能传佛心灯,续佛慧命,行菩萨道,广度有情。

  朝圣的行程从拘尸那罗到蓝毘尼,是从佛的涅盘地到出生地,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从「死」到「生」,与八相成道的时序,刚好相反。我们说「生死事大」,此世死后,将来投生何处?是堕落三途?是善业牵引?还是能念念作主、依愿往生?全看这念心是否能作主!生死事大,唯有在作主的这念心下功夫,坚住正念,随顺觉性,才能解脱生死,得大自在。

  在参访圣地的过程中,见到佛敎发源地佛法的衰微,与当地的贫穷与落后,不免让人兴叹,佛教的发源地,为何落得今天这种地步。但在《法华经》中,佛陀对于数劫之后弟子成佛的时间、名号、寿量等都能瞭如执掌,现在印度的状况,佛陀也一定是了然于心。只是佛陀当初,到底是怎样的思惟,而选择了在印度这个地方弘法呢?弟子不得而知,毕竟「初地不知二地事」,自己又怎能忖度佛的心思呢?只是,相信这必定是有殊胜的因缘。

  藉由此次印度朝圣之旅,让自己对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也更加深了对佛法的信心。只是,正如佛陀在经典中所言:就算能够天天见到佛,若不按照佛法的道理去行,始终没办法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朝圣之旅后,对佛更了解,但最重要的,还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落实佛的教法,由外相上的佛,回归我们的自性佛。相信这是佛陀示现人间所最希望见到的,如此,也才不辜负开山祖师惟觉安公老和尚,对弟子们的法乳深恩。感恩老和尚,感恩常住,感恩大众法师与大众居士的护持,期望自己,能够荷担如来家业,行菩萨道,自利利他,永不退转。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