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順覺性


文/見莊法師


  

  三千多年前,釋迦如來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成正覺時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一語道破迷愚眾生長劫輪迴的苦因,和轉迷為悟的心要。一切眾生本具佛性,只因無明妄想而迷失本心,只因堅固執著而隨妄流轉。

  世尊在《金剛經》序分中,從著衣、持缽、乞食、洗足到敷座而坐為大眾開示,一舉手、一投足,皆是菩提妙明真心的作用,皆是如來的無言身教。佛陀如是,開山祖師亦如是。「行住坐臥都不打妄想,人在哪裡,心在哪裡,就是禪,就是修行。」這是老和尚的殷殷囑咐,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修行的入處就在日用之間。

  當前一念心能現前,能安住,能作主,即是時時與佛同在。誠如南朝傅大士禪偈所云:「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衹這語聲是。」想想自己,從暮至朝,起床、穿衣、洗漱……前念滅,後念生,念念生滅;從朝至暮,人我、得失、高下、取捨……八億四千萬個念頭,念念遷流,生滅無常,不禁自問:妄想,妄想,既然是虛妄的念頭,為何無法停歇?

  我思故我在,是一個與生俱來的大妄想、大顛倒,誤將川流不息的妄心當作是自己的真心。我們以為我的感受是我,我的思想是我,我的意識是我,然而,前念、今念、後念,剎那生滅的念頭,哪一個是我?我們以為我的身體是我,然而,過去、現在、未來,剎那變異的細胞,哪一個是我?由妄想執著所構築的「我」,其實只是一種虛妄的假相,只是背覺合塵的眾生境界。

  我思故我在,是凡夫的心境。佛陀在《地藏經》當中開示:「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當我們的六根攀緣六塵境界,一分別、一起心、一動念,就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有苦樂、愛憎、取捨,就有造作,就有業因,就要受報。「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是須菩提尊者在般若會上的兩個大哉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世尊所給的解答。因此,當妄想不請自來的時候,要作自己的主人,了知妄想只是來來往往的客人,不理會、不追逐、不相應,提起「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觀照,如是安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成就佛道。

  六祖惠能大師直示學人:「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佛陀所契證的無上正等正覺,與一切眾生的覺性無二無別,同是行住坐臥,聖人與凡夫之間,在於覺與不覺的差別。《尚書》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一念貪瞋癡,隨順妄想,就是三塗六道的流轉;一念迴光返照,隨順覺性,就是轉迷為悟的覺醒。

  無常,是這個人世間不變的真理。世界的成住壞空,是無常;人生的生老病死,是無常;念頭的生住異滅,是無常。四時更迭,日夜遞嬗,心心遷流,在無止盡的生滅變異之中,執取任何一法,都是苦因。《四十二章經》云:「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從觀無常,了知色身和一切外境,只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的虛妄境界。在日常當中時時保養這念心,當前一念心惟精惟一,奉行眾善,遠離眾惡,進而不思善、不思惡,常處中道。如同臨濟義玄禪師所說:「向外作功夫,總是癡頑漢,儞且隨處作主,立處皆真。」學習自己當家作主,時時提起覺性,了知妄想的虛妄不實,不再隨順妄想念念遷流,就能成聖成賢。

  隨順覺性,這條修行路步步光明。生生滅滅的念頭即是輪迴因,清清楚楚的覺照即是解脫因,只要覺性現前,心自安。唯有當前這一念,只有當下這一刻,即是用心之處,即是入道要津。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