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


文/見本法師


  

  所謂懺悔:懺者,懺其前愆;悔者,悔其後過,是名懺悔。然《信心銘》曰:「一心不生,萬法無咎。」若修行人能一念不生,並始終保持此清淨無為之心,則萬法無咎,又有何可懺。但未悟此心或無法安住此理者,因背覺合塵,於身口意造作惡業,此時仍不知慚愧悔過時,罪則漸成深廣,又如何能與清淨無為之理相應。

  儒家亦講求知恥改過,如《左傳》云:「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又《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故修行者應知慚以改前愆,知恥以免續作惡殃,當行懺悔回復清淨,如戒經中所說:「欲求清淨者,當懺悔,懺悔則安樂。」懺悔如心之沐浴,修行者若非二六時中皆起正念,則每日六根對六塵,心起之染污又何其多,假令放任此心流住諸有,久之心垢成結,意濁神猥,言語無智,身行掉舉,多貪多惱,喜鬥好諍,人不喜近。是以修行者常當省察,覺照懺悔,洗心垢穢,方能與道相契。

  往昔高峰祖師曾因一念驕慢之心,致使韋馱菩薩五百世不護其法,但又因一念慚愧懺悔,並改過自新、精進行道,於是感召韋馱菩薩現身護法。此即示現吾人若真心懺悔改過,必能消業滅罪。末學曾於聽聞「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時,恥己非上根利智者,恐今生若未成辦,將墮惡道中,遂生起:不若在家修行可免此患之錯誤觀念。逮讀至祖師懺悔事蹟,方解此迷思;如《業報差別經》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又《楞嚴經》云:「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故修行除理上悟入此心,事上仍須真誠懺悔,方有漸除習氣煩惱,因次第盡之可能。

  若能如此行之懺悔,則亦為佛法健兒,修行必定有成,終至佛果。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