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喜利他又自利 文/見舳法師 |
當我們看見他人表現、際遇比我好時,因不耐他榮,心胸不夠廣大,忌妒心就會不自覺油然升起,如三國時代周瑜曾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至於為什麼我們會產生忌妒心,只因每個人心當中皆有我執、我慢心,才會妒賢嫉能,見人成就、修善反生嫉妒。所以修習隨喜——隨時、隨地、隨喜讚歎別人,是對治忌妒的法門。 經云:「一毫之善,我皆隨喜。」、「若有貧窮人,無財可布施;見他修施時,而生隨喜心;隨喜之福報,與施等無異。」由此,隨順他人的歡喜,自己也心生歡喜,或見他人所做的功德善事,自己也歡喜,好像是自己所做的一樣,盡力去幫助、成就,都可以叫做隨喜。經云:「菩薩捨自愛,攝一切眾生為自體。一切眾生行施,即菩薩行施,故菩薩起隨喜心,得無量施福。」所以隨喜的功德是不可限量的。 儒家云:「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范仲淹也曾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因為我們不忍見他人受苦,更進一步發起自己歡喜,亦望他人歡喜;他人歡喜即是我歡喜的廣大心量。《華嚴經》云:「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菩薩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眾生的苦即為自己的苦,眾生的樂即是自己的樂。生起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的心念,正是我們所要效仿的。 當在隨喜讚歎他人時,一方面自己是肯定對方,一方面也會進而向對方學習,所以漸漸自己相對也會有所提升。如韋馱菩薩發願在成佛之前,先發願護持九百九十九尊佛後,才於賢劫中最後成佛。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正是這些佛菩薩以無私的精神共同來成就他人。所以在隨喜他人、成就別人當中,最後必定也能成就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