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清淨菩提因 萬行因花果自成 文/見即法師 |
所謂「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菩提心就是人人本具的清淨心,雖是人人本具,良由眾生無始劫染習深重,六根緣六塵,起惑、造業,流轉生死,要轉染成淨,必須要有助緣,持戒就是助道因緣,除草播種,長菩提之苗,是修行之大本。《佛遺教經》云:「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戒是安定身心之妙方;戒是萬善之泉源,佛陀慈悲制定戒法,讓眾生有所依循,也是最好的保護,可防非止惡,免造惡受苦,亦可因持戒,解脫三界,圓成佛道。 戒為無上菩提本,戒是菩提之因,成佛之根本,想要得解脫、證菩提果,就要從受戒、持戒開始做起,受五戒,正人格得人身;受八關齋戒,種出世之因;而受大乘菩薩戒,是盡未來際菩薩發心。受戒後要依戒行持,戒經稱為別解脫戒,持一條戒即能解脫一個煩惱,持戒是度毀犯,防非止惡,去惡行善,使我們在行住坐臥之間都能如法如律;出入往返之際勿犯勿違,若能依教奉行,外則可以嚴身,內則可以淨心,內心既得嚴淨,便能落實斷一切惡,無惡不斷;修一切善,無善不修。 戒是佛道之綱紀,「紀」指紀律、法則。團體的綱紀,就是道場中的規矩、共住規約;個人的綱紀,就是自我管理,也就是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修行就是將心由粗轉細,心細自然能具足威儀、細行。所以要從日常生活的各項細節與規約,自我要求、提升自己。 《中庸》云:「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在大眾看得見的地方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是否如法如律,自己單獨一個人身處在最隱微的地方,也要慎獨,不要以為別人看不見,就放逸、懈怠,乃至造惡業、生是非。《大學》云:「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所作所為人皆見之,更不可不慎。細行要靠隨時檢討反省,方能做到知所進退,持守淨戒。 持戒要能清淨,不僅身要持戒,口要持戒,更重要是持心不犯,因為身、口的造作是由心而起,心若不犯,身、口自然也就不犯。一起心動念,自己就要覺察、覺照,心當中起了惡念,立刻照住它,馬上把惡念轉過來,在這念心上持戒,才是真正的受持淨戒。受戒後自我要求,「執身」,身要具足四威儀,持戒清淨可使身得自在;「執心」,時時刻刻不打妄想,返照自心,心中沒有煩惱,是屬於自利,更進一步還要發廣大願心,上求下化,自利利他,行菩薩道,弘法度眾。 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發願持戒清淨,有了目標和心願,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守心城,奉戒律,終能以萬行因花,莊嚴無上佛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