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逆皆方便


文/見蓉法師


  

  順,本義為理。左字為「川」,指水流,有脈絡井然可循之意;右字為「頁」,即面,為七情最易表現之部位。故「順」乃指人的面部所呈現和同之文理。

  逆,則是順的反義。「 」,人自外入而迎之;「屰」,本作不順。從辵部,則有往來之意。故「逆」謂自往以迎彼來;是彼我所適相反,有不順之意。

  一般人處順境則喜樂,遇逆境則憂惱,心生分別、愛憎、取捨。順境與逆境,皆是因緣果報的呈現。處逆境,是往昔怨結惡業果熟,則甘心甘受,不抱屈埋怨;處順境,則如〈達磨二入四行觀〉所言:「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通達因果與緣起性空的道理,就能夠逢苦不憂、喜風不動,這念心不隨著外境之順逆而得失增減。菩薩行者不住順逆境界,而更發起廣大道心。

  來果禪師於高旻寺坐禪時,學人喜親近,常向其請益佛法。禪堂堂主因嫉妒而加以刁難,於跑香時,不論快慢,抬頭低頭,皆打香板。旁人將之稟告住持,住持乃問來果禪師,禪師答以:「自己實在不懂規矩,感恩堂主慈悲指導。」而禪堂內唯獨來果禪師一人徹悟。遇到境界,倘若感到不公平、不合理,都是我執作祟,應當藉境練心,反求諸己,放下執著,安然自得。

  唐朝悟達國師道德昭著,懿宗親臨法席,賜沉香法座。然一念名利心起,於德有損,使西漢晁錯得以報積世之冤;後以三昧法水洗滌累世過愆,乃作《慈悲三昧水懺》傳頌古今。「修行全在修我們的心」,遇境返照自心,檢討反省、慚愧懺悔,即能回復本然的清淨心。

  《中庸》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居一切時、一切境,都要安住在自己的本心本性上,不須向外尋求,當在平素所處的地位率性而行。處於富貴,不驕倨自尊,恣欲縱情;如孔子視富貴如浮雲,不以一毫動其心。處於貧賤,不以貧賤累其心,了無憂戚之態;如顏回居陋巷而不改其樂。處患難,如孔子受困陳蔡,絕糧三月,猶能絃歌自樂。如此,不論順境或逆境,安住在清楚、明白作主的這念心,不隨外境所轉,始終回歸原點──本自清淨、能生萬法的妙明真心。隨緣盡分,隨緣安住,必定順逆皆方便,萬般皆自在。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