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情緒真相 作自己的主人 文/見柯法師 |
現今社會,人與人接觸頻仍,人際關係瞬息萬變,在如此繁雜多變的環境中,各種壓力無所不在,因此,穩定的情緒已是健康生活的重要關鍵,而情緒管理,更是修身養性的基本功。能夠覺察自己的情緒,進而管理情緒,是維持良好人際關係、創造家庭和樂美滿、造就事業成功的必要持質。 所謂「情緒」,是指心中的情境,此心境是因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産生「我」及「我所」的感受而來。六根時時攀緣六塵,根塵相對而產生種種想法、感受。想法、感受造就情緒,情緒更接續影響著下一個想法。想法正向積極就有好情緒,想法負面消極情緒即煩惱苦悶;想法樂觀、情緒就好,想法悲觀、情緒就惡劣。如是念念相續,不斷地循環,使我們無時無刻都被情緒包圍著。 一般人管理情緒,大多用宣洩或逃境安心的方法,使情緒得到一種紓解,但這並非治本之法。《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儒家認為喜怒哀樂必須視時節因緣合乎節度而發。管理情緒,並不是捨棄或逃離情緒,更不是壓抑情緒。佛法告訴我們要面對情緒、正視心住中的妄想煩惱,透過般若智慧,覺知妄心無常、境界虛幻,方能不受情緒干擾,不因情緒而無法作主。是從根本下手覺察、覺照妄念,調御情緒,做自己真正的主人。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與金山寺佛印禪師相交甚篤,兩人時常相互切磋,談禪論道。一日,蘇東坡自認禪定有些功夫,於是親題一首偈子差書童過江送給佛印禪師,請評一評自己的禪定功夫如何?詩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結果,佛印禪師看了以後,只在上面寫了兩個斗大的字:「放屁」,即交給書童帶回。蘇東坡本以為佛印禪師會給他諸多讚美,沒想到回信中竟是斗大的「放屁」兩字。不由得火冒三丈,立即操舟過江,想找佛印禪師理論,誰知禪師出遊去了,早已大門深鎖。只在門板上貼了一幅對聯:「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蘇東坡看了恍然大悟,深覺慚愧不已。 何謂八風?即是生活中常會遇到的八種境界: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公案中的蘇東坡初時沾沾自喜,後遇境起瞋心,最後覺悟而起慚愧心。足見心念是生滅無常的,沒有一刻是常住不變,沒有哪個心念是一直真實存在的。 再者看看蘇東坡被「譏」所惑,無法作主而生瞋恚。這個「譏」的境界是真的嗎?《佛說四十二章經》云:「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我」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成住壞空,是無常、虛妄不實的,能譏之人與所譏之人亦是緣聚而有,緣散則無。而所譏的詩偈亦是聚集了紙、筆、墨、書寫之人等因緣和合所成,從中觀察一切萬法的發生,皆非單因獨緣,而須眾多因緣和合才能成就,緣生緣滅,沒有獨立性、實在的自體,即是「因成假」。 古德云:「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相同的一件事,每個人的想法、感受都不一樣。其實,事物本身究竟是好、是壞並無定論,而是在於每個人的執著與妄想分別,此即「對待假」。 一切有為法都只是前後相續的假相,無時無刻都在生滅變化,沒有一刻是暫停不動的。譬如提筆寫詩時,身心的種種感受剎那剎那都在變異,相續不斷。乃至「詩」是由字句所組成,每個字都是由一筆一畫勾勒而成。而覺得被「譏」所起的瞋惱感受,亦是念念相續分別而有,沒有永恆、不遷、不易的定性可言,此即是「相續假」。 觀察世間一切人事物,乃至喜怒哀樂情緒的産生,皆是因緣和合而有,是無常、短暫、虛妄不實。了達此理,就會透知情緒的虛妄性,心不住其中,不執著苦樂,即不受情緒所擾。如是以智慧觀照,時時覺察、覺照,不論遇任何境界皆能安住在當下,保持清楚、明白、如如不動的心,做自己的真正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