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成片 妄毒不侵 文/见纹法师 |
何谓“思惟”?计虑思想,又何为“正思惟”?《瑜伽师地论》云:“思惟一切所说正法,如是名为闻思正法。”思惟正法、四谛之理,使心念不偏斜,即是佛法所言的正思惟。 为何要正思惟?一切身、语业,皆从意业而生,正心正念,言行才不会有所偏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君子有九项要思考的事:“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从日常生活中的视听言动,与人际往来、待人处事等细节,来观照自心是否合于礼、行于中;若能进退得宜,世间法做到圆满,即是佛法,所谓“人成即佛成”,中台四箴行亦是秉持着此理而行,修行不离最浅近处,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凡事三思而行,自能减少许多过失。 如何养成正思惟的习惯?首先要有正知见;正见为八正道之首,如修行之眼,能导行者趣向正道而无有偏斜委曲;有正见为基,也才能善观察、善分别诸法相,一旦察觉有违正道的事物,乃至烦恼习气现前时,即能触物起照,思惟分析其道理、空性;若正见根深,正思惟纯熟,当下便能以正念照破无明,如如不动,不落两边。 再者,发起正思惟的前提,要能“忍”,于诸受觉,若不能先安忍、止心不动,又如何进一步来思惟正法?例如,毕陵伽婆蹉尊者于城中乞食时,因一心专注思惟四谛之理,不觉踩到毒刺,举身疼痛──若换作一般人,立即的反应,便是恼怒或是怪罪外境,忍不下瞋火痴心,让自己陷入更苦的境界之中;然而,尊者因习于正思惟四谛之理,心心念念在法上,故能忍下自身不适而思惟佛理,收摄一心,进而与空性相应,漏尽烦恼,成阿罗汉──由此可知,正思惟成片,妄念、杂念不染,百毒不侵,是最好对治无明妄想的良药。 西方哲人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然而,是思考什么?又是谁在思?经云:“从不正思惟生无明。”若不正思惟,就是邪心计度于财色名食睡的贪取,不然就是行阴迁流、念念空过,受杂念妄想侵害。因此,提起生死之心,使觉性始终存在;触物起照的功夫纯熟,顺逆境对至,不须再刻意起念分析,自然正念成片,究竟安住一心,如同忍辱仙人面对歌利王的瞋恚刁难、无理伤害,仍能安忍不动。忍而无忍,忍心不动就是主人;无念,就是正念,念无念念,思无思思,即是究竟正思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