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化缠心 文/见酝法师 |
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转型,现代人生活忙碌、步调紧凑,人心焦虑不安,缺少宁静、安详的心,面对境界,往往因为压力或情感起伏而有诸多情绪。这些情绪,使得人心变得纠结缠绕,无法平静安定,因而产生许多身心方面的问题。 老子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面对纷扰的外境,如何提升智慧与定力,使心不起烦恼、不被左右?所谓“智者调心,愚者调身”,一般人会藉由宣泄或转移的方式抒解,如此治标不治本,透过禅修改变身心才是根本之法。禅修,能让身心清净、安定、详和,对许多境界就能看破、看淡,达到“青山原不动,浮云任去来”的自在心境。 一般人面对境界容易产生种种情绪。境界,不外乎是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情绪,不外乎是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所谓“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当下这念心没照顾好,六根攀缘六尘,分别取舍、妄想执着,就是产生情绪的来源。“禅”是绝对的智慧,告诉我们不论得意、失意、好境界、坏境界,这念心都要保持如如不动、了了分明,定慧等持。 宋朝大文人苏东坡有次打坐,对自己的禅定功夫感到很满意,便信手拈来作了一首诗呈给好友佛印禅师,诗偈如下:“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然后差人把这首诗送给佛印禅师看,佛印禅师看了以后,也没说什么,只写了几个字,请人带回去给苏东坡。苏东坡满心期待把字条拆开一看,上面竟然写着“放屁”二字,顿时恼羞成怒要去找佛印禅师理论,坐船渡江到佛印禅师家,发现禅师早已出门,而门上贴着字条,上面写道:“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苏东坡看了,明白佛印禅师在考验他,原来自己一遇到境界,定力与修行就破功了。 修禅定,不是指坐着不动,而是当面对外境时,心也不动;这必须透过静中养成,动中磨炼。平时在动当中要随时保持觉性存在,六根清净,不攀缘,时刻观心返照,一有杂念、妄想,立即把心收回,这念心始终专注于当下,保持“人在哪里,心在哪里”,做到“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圆彰”,静也静得,动也动得,最后达到动静一如。 “禅者,佛之心”,禅修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能够定心、净心、明心。人为什么会烦躁、焦虑?因为我们的心不安,而禅修可以安定身心,提升觉察、觉照的能力。《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运用禅的智慧照破烦恼,使觉性时时刻刻存在,这念心清楚、明白、作主,就不会受外境影响,能够随遇而安,快乐自在。 古德云:“对境无心莫问禅”,面对外在的境界,能够不起心、不动念,就是禅。所以要认识这念心、契悟这念心才能作主。日用中,无论穿衣、吃饭、走路、做事,一切时中,觉性始终存在,即是“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心要起种种良善的作用,处理、计划、思考种种事情,思惟以后,能思这念心放下,不再攀缘,归到无念、无住、清楚、明白、作主的心,就是销归自性。 契悟了禅心,就会体认到这念心才是自己安身立命之处,不再盲目追逐外在事物,不再感到空虚、无聊、烦恼,行住坐卧乃至于做一切事,心始终安详、自在、安稳;以禅心化缠心,“禅”实是现代人安定身心的良方,更是安定社会的泉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