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因識果達禍福 文/見黛法師 |
俗諺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是世間、出世間最真實的道理。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不論貧富貴賤,都是過去種的因,才有今生的果報。可是一般人往往都要等到逆境現前時,才會反問:「為什麼這件事會發生在我身上?」所謂「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如果不是過去種了惡因,又怎麼會産生不如意的結果?想要突破困境,就必須在因地上廣積福慧資糧,才有可能改變現狀。 《達磨二入四行觀》中提及:「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中庸》亦云:「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一個人要能在世間立身處世,就必須明白因果的道理,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若是一昧抱怨外在的環境,是無法改變命運的。例如:易怒的人,沒有人喜歡親近,唯有在因地上,修習慈悲觀去除瞋心,遇到困境時才能有善緣幫助自己突破障礙,更能因此改變人際關係、廣結善緣;相反的,若自以為懷才不遇,都是別人不懂得欣賞自己,卻不知道反省、檢討、改正自己的問題,最終只會愈來愈孤立無援,與人日漸疏離。 面對順境,達磨祖師則教我們:「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因為過去的努力,善緣成就了,才能受用現在的一切所需,若不更加精進培福,福報也會有用盡的一天,就像銀行存款,若只是一直提款,而不繼續存款,有朝一日存款殆盡,又成了一貧如洗的乞丐。因此在順境中,更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謹言慎行。 所謂「因地不真,果招紆曲」,起心動念決定我們的果報。同樣做一件事,起心動念不同,所感得的果報就千差萬別。例如:有位老婆婆每天手拿著念珠念佛,但是當孫子在旁邊吵鬧,頓時覺得心煩,便起了瞋怒心。雖然念佛是好事,如果只是嘴巴念,平日沒有思惟佛法的道理,不懂得學習佛的慈悲與智慧,當境界現前時,便難以降伏瞋心,更無法獲得佛法真實的利益。 世尊成道之後,在鹿野苑初轉法輪,為五比丘說四聖諦的道理,而「苦諦」為四聖諦之首。眾生之所以受種種苦惱,是知見觀念不正確所造成,想要離苦得樂,就必須建立正確的知見,並依此知見落實修行,方能轉煩惱為菩提。 佛法告訴我們:「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有因就一定有果,只要念頭一動,不管善念、惡念、雜念,都會感得未來的果報。起十善心,生天人;一念貪心,墮入餓鬼;修行發菩提心,就能證得菩提果。若能保持無念,證到涅槃的境界,就能了生脫死。所以想成就佛的智慧,就要發菩提心,發成佛的大願。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之所以不斷在三界中流轉,受生死輪迴之苦,就是因為無法深信因果的道理,隨著自己的妄想執著而起惑、造業,等到苦果現前時,又不願意承受。想要脫離生死之苦,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就是要時時刻刻覺察、覺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先以善捨惡,後以捨捨善」,第一步以善念止息惡念,等到善念成片,還要修善而不執著一切善,歸於無念,安住在本具清淨的覺性上,以智慧心破除心中的三堆垃圾——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如是精進修行,無有退轉,最終就能超越生死,成就無上菩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