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因识果达祸福 文/见黛法师 |
俗谚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是世间、出世间最真实的道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不论贫富贵贱,都是过去种的因,才有今生的果报。可是一般人往往都要等到逆境现前时,才会反问:“为什么这件事会发生在我身上?”所谓“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如果不是过去种了恶因,又怎么会产生不如意的结果?想要突破困境,就必须在因地上广积福慧资粮,才有可能改变现状。 《达磨二入四行观》中提及:“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中庸》亦云:“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一个人要能在世间立身处世,就必须明白因果的道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若是一昧抱怨外在的环境,是无法改变命运的。例如:易怒的人,没有人喜欢亲近,唯有在因地上,修习慈悲观去除瞋心,遇到困境时才能有善缘帮助自己突破障碍,更能因此改变人际关系、广结善缘;相反的,若自以为怀才不遇,都是别人不懂得欣赏自己,却不知道反省、检讨、改正自己的问题,最终只会愈来愈孤立无援,与人日渐疏离。 面对顺境,达磨祖师则教我们:“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因为过去的努力,善缘成就了,才能受用现在的一切所需,若不更加精进培福,福报也会有用尽的一天,就像银行存款,若只是一直提款,而不继续存款,有朝一日存款殆尽,又成了一贫如洗的乞丐。因此在顺境中,更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谨言慎行。 所谓“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起心动念决定我们的果报。同样做一件事,起心动念不同,所感得的果报就千差万别。例如:有位老婆婆每天手拿着念珠念佛,但是当孙子在旁边吵闹,顿时觉得心烦,便起了瞋怒心。虽然念佛是好事,如果只是嘴巴念,平日没有思惟佛法的道理,不懂得学习佛的慈悲与智慧,当境界现前时,便难以降伏瞋心,更无法获得佛法真实的利益。 世尊成道之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为五比丘说四圣谛的道理,而“苦谛”为四圣谛之首。众生之所以受种种苦恼,是知见观念不正确所造成,想要离苦得乐,就必须建立正确的知见,并依此知见落实修行,方能转烦恼为菩提。 佛法告诉我们:“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有因就一定有果,只要念头一动,不管善念、恶念、杂念,都会感得未来的果报。起十善心,生天人;一念贪心,堕入饿鬼;修行发菩提心,就能证得菩提果。若能保持无念,证到涅槃的境界,就能了生脱死。所以想成就佛的智慧,就要发菩提心,发成佛的大愿。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之所以不断在三界中流转,受生死轮回之苦,就是因为无法深信因果的道理,随着自己的妄想执着而起惑、造业,等到苦果现前时,又不愿意承受。想要脱离生死之苦,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就是要时时刻刻觉察、觉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先以善舍恶,后以舍舍善”,第一步以善念止息恶念,等到善念成片,还要修善而不执着一切善,归于无念,安住在本具清净的觉性上,以智慧心破除心中的三堆垃圾——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如是精进修行,无有退转,最终就能超越生死,成就无上菩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