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滅我慢難 文/見舳法師 |
倫理是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原則。中國亦有禮儀之邦的美名,其禮儀精神則是恭敬謙讓,所以恭敬是為人處世的態度。現代人因為缺乏恭敬心,往往與人相處會產生衝突和摩擦。古有「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我們應當學習一個四歲孩童的恭敬行為。 人與人相處的關係,以物理來舉例,就像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當你對他人產生恭敬心,施予作用力,他人相對也會回饋反作用力對自己恭敬。這和儒家所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的道理不謀而合。孔子也說:「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久而敬之,在這裡有兩種涵義,一是指交往愈久,晏嬰對別人更尊敬;二是指他人也對晏嬰更加尊重。這些例子都是在證明,恭敬的因果關係。萬事萬物皆是有因有果,恭敬別人是種因,得到別人的恭敬是善果,想要知道自己有沒有恭敬心,從觀察別人對你的態度就可以知道。 佛云:「除滅我慢難」,一個人起了慢心,就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比他人優越,待人處世就不容易懷著一份恭敬心。於世間法,人際關係就不會好;於出世法,有了慢心就容易障蔽自己的智慧,妨礙修行,所以《楞嚴經》云:「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癡水;菩薩見慢如避巨溺。」 發覺到自己恭敬心不足,就要想辦法對治。沒有恭敬心是因為我慢心太重,想要降服慢心,就要凡事以他人利益為優先考量,多替他人著想,將自己擺在最後。久而久之不再以自我為出發點,自然能夠放下我執,折服慢心而產生恭敬心。 對他人要懷著恭敬心,對三寶更要起恭敬心。禮佛得以培養恭敬心,以一顆虔誠恭敬的心,禮敬十方一切諸佛,最後「能禮所禮性空寂」,能所俱空,銷歸自性,禮自性佛。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成佛,所以不僅對佛要恭敬,乃至對一切有情眾生皆當恭敬。有了恭敬心,就能消除業障,增長福德和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