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人者人恆敬之


文/見侚法師


  

  孟子云:「敬人者,人恆敬之。」敬,為尊重、恭肅、待之以禮之義。因地上做到「敬人」,「人恆敬之」的果報自然就會現前,不求而得。佛法所說:有一分恭敬心,就能消除一分業障,增長一分福德智慧;有十分恭敬心,就能消除十分業障,增長十分福德智慧。因緣果報,真實不虛。

  《六祖壇經》云:「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恭敬心」有著利他及感恩的內涵,能與我們的清淨自性相應。日常中能以敬慎尊重的身口意待人接物,不但可以調和自己的心性,也能引發他人善念與互敬的共識,進而廣結善緣,成就善法,增益道業。

  慢心是障礙恭敬的主因,如同槓桿原理,此高則彼低。《佛說四十二章經》中說到人有二十難,其中,「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這兩難講的就是輕慢心。過去,法達法師自恃誦念《法華經》的功德,心生驕慢,在頂禮六祖大師時,心無恭敬,以慢心求法。被六祖大師訶斥:「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驕慢來自於在比較分別中自我高舉,認為他人不如自己,因而產生意氣憍慢、輕藐,甚至欺凌他人的惡業,即使修了善法,也是「因地不真,果招紆曲」而產生罪過。

  《達磨二入四行觀》云:「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古德亦云:「滿招損,謙受益」,愈飽滿的稻穗腰愈彎。過去在佛陀時代,一位梵志自認智慧廣博而貢高我慢,有一次在白天拿著火把到城裡,城裡的人疑惑問他時,梵志驕傲的回答:「因為眾人癡闇,就算是白天也和黑夜一樣看不到光明,我拿火把是要給人們光明。」佛陀聽到後很憐憫他,知道梵志因貢高我慢背離正道,將來會墮惡道。於是前去教化他,對於佛陀所問的道理,梵志一無所知,因此對於自己的無知與恃才傲慢的作為慚愧懺悔。佛陀慈悲為其說偈:「若多少有聞,自大以憍人,是如盲執燭,照彼不自明。」在修行的路上,若不自我反省檢討,觀照因心,很容易在修善及學習教理後,心生我慢。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云:「當於一切有情起恭敬心,不應起憍慢心。」佛法中的恭敬是平等普及一切眾生,因為一切眾生本具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常不輕菩薩就是如此百分之百的相信,所以,從恭敬一切眾生的因地努力,最後成就佛道。

  「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只要深信因緣果報、眾生佛性平等的真理,自然能將恭敬每一位眾生,每一位未來佛。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