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人者人恒敬之


文/见侚法师


  

  孟子云:“敬人者,人恒敬之。”敬,为尊重、恭肃、待之以礼之义。因地上做到“敬人”,“人恒敬之”的果报自然就会现前,不求而得。佛法所说:有一分恭敬心,就能消除一分业障,增长一分福德智慧;有十分恭敬心,就能消除十分业障,增长十分福德智慧。因缘果报,真实不虚。

  《六祖坛经》云:“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恭敬心”有着利他及感恩的内涵,能与我们的清净自性相应。日常中能以敬慎尊重的身口意待人接物,不但可以调和自己的心性,也能引发他人善念与互敬的共识,进而广结善缘,成就善法,增益道业。

  慢心是障碍恭敬的主因,如同杠杆原理,此高则彼低。《佛说四十二章经》中说到人有二十难,其中,“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这两难讲的就是轻慢心。过去,法达法师自恃诵念《法华经》的功德,心生骄慢,在顶礼六祖大师时,心无恭敬,以慢心求法。被六祖大师诃斥:“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骄慢来自于在比较分别中自我高举,认为他人不如自己,因而产生意气憍慢、轻藐,甚至欺凌他人的恶业,即使修了善法,也是“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而产生罪过。

  《达磨二入四行观》云:“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古德亦云:“满招损,谦受益”,愈饱满的稻穗腰愈弯。过去在佛陀时代,一位梵志自认智慧广博而贡高我慢,有一次在白天拿着火把到城里,城里的人疑惑问他时,梵志骄傲的回答:“因为众人痴闇,就算是白天也和黑夜一样看不到光明,我拿火把是要给人们光明。”佛陀听到后很怜悯他,知道梵志因贡高我慢背离正道,将来会堕恶道。于是前去教化他,对于佛陀所问的道理,梵志一无所知,因此对于自己的无知与恃才傲慢的作为惭愧忏悔。佛陀慈悲为其说偈:“若多少有闻,自大以憍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在修行的路上,若不自我反省检讨,观照因心,很容易在修善及学习教理后,心生我慢。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当于一切有情起恭敬心,不应起憍慢心。”佛法中的恭敬是平等普及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本具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常不轻菩萨就是如此百分之百的相信,所以,从恭敬一切众生的因地努力,最后成就佛道。

  “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只要深信因缘果报、众生佛性平等的真理,自然能将恭敬每一位众生,每一位未来佛。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