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住大乘心 文/見饒法師 |
宋朝蘇東坡讚歎三寶:「滔滔苦海內,三寶為舟航;炎炎火宅內,三寶為雨澤;冥冥大夜中,三寶為燈塔。」什麼是三寶?三千多年前,印度迦毗羅衛國的悉達多太子,為了尋求生命真實的意義,以及究竟解除眾生苦難之道,經過六年苦行,最後端坐菩提樹下,大徹大悟,證得無上佛果。最初到鹿野苑開示四諦法門,把親身體悟的道理廣為弘揚,度化了五比丘。於後更說法四十九年,令迷失於長夜大闇中的眾生,得見明燈;令陷溺苦海中的眾生,得遇拔濟。所以「佛」是究竟覺悟的聖者,「法」是佛陀所說真實不虛的教法,「僧」則是落實佛法的修行人,也肩負著弘揚佛法、續佛慧命的使命。 古德說:「佛在世時我沉淪,今得人身佛滅度;懊惱自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雖然無法生於佛世,但現在能夠聽經聞法、依教奉行,一樣可以得到佛法的利益。 「靈山拈花傳妙心,專為佛陀續慧命;泉畔開山立梵剎,普度眾生出迷津」,這是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的大悲願心。禪宗從釋迦牟尼佛的「靈山單傳」,至六祖惠能大師的「曹溪普傳」,直到現在的「中台廣傳」,三千多年來祖祖相傳,以心印心,歷代祖師皆是佛法命脈延續的核心!中台從靈泉時期至今,歷經中台禪寺落成啟用、全世界一百零八家精舍分院的設立,以及普台小學、國中、高中十二年一貫教育的興辦,至中台世界博物館的落成開幕,以佛法五化運動──佛法學術化、教育化、藝術化、科學化、生活化,將佛法弘揚到各個層面和領域,讓人人皆有機會親近佛法,蒙受法益。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安住大乘心」,大乘心即是萬法的實相,亦即大眾當下這念覺性,不起妄想執著即是,《信心銘》云:「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所以修行其實很單純,只要肯直下承擔當前這念覺性,站得住、站得長便是。 既然修行很單純,老和尚為何還要成就中台世界博物館的建設呢?目的是保存佛教文物,透過佛教文物能了解佛教的歷史文化,見證佛法的真實,增長大眾的信心,接引更多的人認識佛法。現在的人對於自己當前這念覺性信心不夠,不能直下承擔,總是要再去東求西找,無法安住本心,所以老和尚以慈悲願力為眾生善巧開設種種方便,令眾生皆能聽聞佛法,心有所依止,心得到安定。雖名為方便,然如天台宗所說:「半有成滿之功」,沒有方便(半),眾生也難以達到究竟(滿),所以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善開方便門是非常重要的。 善開方便門的前提是必須「安住大乘心」,有了這個根本後,由自性中顯發大慈悲心,善開種種方便來攝化眾生,令入佛智。修行要時時回歸原點──安住當前這念覺性,不因廣學多聞而起憍慢心、貪著心,忘失了正念。知一切法如夢幻泡影,而能「宴坐水月道場,大做夢中佛事」,就是不忍眾生苦、不捨一眾生的大慈悲心。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還要如《金剛經》所說度而無度,沒有一眾生可度,始終不離當前一念覺性,始終是清淨心。照著這樣的方向來修行,便是一條最光明的菩提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