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住大乘心


文/见饶法师



  五欲洪流的环境中,陷溺了多少迷失的生命?生存利益的竞争下,扼杀了多少利他的想法?当生命只剩下求生存的现实、自我利益时,人与禽兽又有什么差别?亚圣孟子曾感叹地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实在值得我们深思,生命真正的意义与价值究竟是什么?

  宋朝苏东坡赞叹三宝:「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炎炎火宅内,三宝为雨泽;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塔。」什么是三宝?三千多年前,印度迦毗罗卫国的悉达多太子,为了寻求生命真实的意义,以及究竟解除众生苦难之道,经过六年苦行,最后端坐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证得无上佛果。最初到鹿野苑开示四谛法门,把亲身体悟的道理广为弘扬,度化了五比丘。于后更说法四十九年,令迷失于长夜大闇中的众生,得见明灯;令陷溺苦海中的众生,得遇拔济。所以「佛」是究竟觉悟的圣者,「法」是佛陀所说真实不虚的教法,「僧」则是落实佛法的修行人,也肩负着弘扬佛法、续佛慧命的使命。

  古德说:「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懊恼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虽然无法生于佛世,但现在能够听经闻法、依教奉行,一样可以得到佛法的利益。

  「灵山拈花传妙心,专为佛陀续慧命;泉畔开山立梵剎,普度众生出迷津」,这是开山祖师惟觉安公老和尚的大悲愿心。禅宗从释迦牟尼佛的「灵山单传」,至六祖惠能大师的「曹溪普传」,直到现在的「中台广传」,三千多年来祖祖相传,以心印心,历代祖师皆是佛法命脉延续的核心!中台从灵泉时期至今,历经中台禅寺落成启用、全世界一百零八家精舍分院的设立,以及普台小学、国中、高中十二年一贯教育的兴办,至中台世界博物馆的落成开幕,以佛法五化运动──佛法学术化、教育化、艺术化、科学化、生活化,将佛法弘扬到各个层面和领域,让人人皆有机会亲近佛法,蒙受法益。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安住大乘心」,大乘心即是万法的实相,亦即大众当下这念觉性,不起妄想执着即是,《信心铭》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所以修行其实很单纯,只要肯直下承担当前这念觉性,站得住、站得长便是。

  既然修行很单纯,老和尚为何还要成就中台世界博物馆的建设呢?目的是保存佛教文物,透过佛教文物能了解佛教的历史文化,见证佛法的真实,增长大众的信心,接引更多的人认识佛法。现在的人对于自己当前这念觉性信心不够,不能直下承担,总是要再去东求西找,无法安住本心,所以老和尚以慈悲愿力为众生善巧开设种种方便,令众生皆能听闻佛法,心有所依止,心得到安定。虽名为方便,然如天台宗所说:「半有成满之功」,没有方便(半),众生也难以达到究竟(满),所以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善开方便门是非常重要的。

  善开方便门的前提是必须「安住大乘心」,有了这个根本后,由自性中显发大慈悲心,善开种种方便来摄化众生,令入佛智。修行要时时回归原点──安住当前这念觉性,不因广学多闻而起憍慢心、贪着心,忘失了正念。知一切法如梦幻泡影,而能「宴坐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就是不忍众生苦、不舍一众生的大慈悲心。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还要如《金刚经》所说度而无度,没有一众生可度,始终不离当前一念觉性,始终是清净心。照着这样的方向来修行,便是一条最光明的菩提大道。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