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佛依舊


文/見髦法師


  斑駁的鎏金,掩不住青銅的真性情;風化後的浮雕、鐫刻,正訴說著古老的史事;穿越時空長廊,沿著歷史的洪川,逆流回溯,儘管物換星移、滄海過後,古佛的微笑依然如故。

  目睹歷代興衰交替、分分合合,一襲歷史大衣娓娓道來那時代的緣起、變遷,最終敗壞崩滅;古文物的身影,即是每個時代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的縮影,而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乃至世界各地,佛教藝術無疑地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古佛迷人之處,在於那「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的靜謐詳和,淡然的微笑間,蘊藏著無限的智慧,何以故?只因能知世間生滅法相,如此而已。

  在這些生生滅滅的時空裡,更能讓我們體會到佛法的重要觀念——無常,觀世間一切森羅萬象,離不開生死無常,唯有了達此生滅之理,才能契入不生滅的覺者境界。

  欣賞佛教造像的方法可從許多不同的角度切入。其一,從外觀欣賞:單純就造型、線條、身形、體態來認識,即便是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也能從古人精湛的手工藝中,發現許多驚奇之處;其二,從歷史背景入手:了解當代的歷史背景與社會氛圍,感受時空所留下的遺跡,便能與此文物有所共鳴;其三,從其相得其法:佛教造像最珍貴之處在於以相表法。佛弟子們將佛陀所留下的教法集結為經典,再依據經典造佛像,將無形化為有形,佛陀一生的種種身教、言教盡在其中,以相印心,藉由佛相慈顏反觀自性慈悲,也讓末世眾生得以藉此遙想佛陀在世時的殊勝光景,內容大有玄義。

  佛法自印度、東亞傳入中國,經歷朝代更迭、大小戰火之禍,千年後的今天能親見化相佛寶,代表我們曾與佛法有著甚深之緣;了達此理,便更懂得珍惜與感恩。

  思考著我們是如何走到這裡,就知道我們要留給下一代什麼。千百年來,古聖先賢的教法,是孕育出中華文化的基石,是淨化社會人心一帖良藥,相對於高度文明的當代,更是提升社會藝術人文素質的不二教材,而基於對此優良傳統文化的責任與信念,我們必須做的是保存與傳承,如何才是真正的傳承呢?出家沙門者,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親嘗法水,立身行道,如此才能報佛深恩、傳佛心印。

  「無情說法有情聽」。佛雖滅度,而佛陀的教法言猶在耳,其言教、身教化作經典、造像,供人誦讀與瞻仰禮拜,低眉、豎目;舉手、投足;或坐、或臥,其中法義深刻無盡。眾人皆知佛像之美,然而,美的不是造像本身,而是這能看、能聽,能從自性啟發種種作用的這念心,這才是最珍貴的無價之寶。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