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當中,總會有機會面對到順逆之境的磨鍊與考驗,若是我們的心作不了主,過不了這些關卡,就容易產生更多解不開的心結。所謂關卡,就是境界過後隨之而來的煩惱塵垢,猶如船在水面航行過後,所伴隨而來的漣漪。而這些塵垢,正是我們心中的妄想一點一滴積累而成。
飢渴悶極水非水
當我們心中的妄想浮現時,設若不覺,就會逐漸積累於心,最後甚至會產生自己預想不到的後遺症。例如,心中忽然想起幾年前一段和某人不愉悅的經驗時,雖然事情已經相隔多年,但是心中始終放不下這個心結,念頭愈加盤據,愈去想這件往事,愈增加心中的苦惱痛楚,愈得不到當初自己所要的期待。猶如《大智度論》譬喻:「有人初不見揵闥婆城,晨朝東向見之,意謂實樂,疾行趣之,轉近轉失,日高轉滅。」
當我們住在妄想與執著之中,就猶如在構築「揵闥婆城」般,明明知道它是虛妄不實,但心頭總是隨此念念遷流不停,甚至隨之發展而劇情愈演愈烈。例如,心中總會依著念頭籠罩在過去的情境,總想著要如何去改變當時所發生的一切,一幕又一幕,都是希望照自己的期待與所願,猶如「飢渴悶極,見熱氣如野馬,謂之為水,疾走趣之。」
然而到頭來卻發現:愈想,愈身陷在泥濘之中。本想要改變與期待的事,一次次在現實的經驗照射下又幻滅了,此時身心愈顯疲困,卻又於事無補,更無可挽回,只是再一次在自己心中增添了更多的悲傷與苦惱,原來的期待卻了不可得。猶飢渴之人「轉近轉滅,疲極困厄,至窮山狹谷中,大喚啼哭,聞有響應,謂有居民,求之疲極而無所見。」
渴願心息城非城
此時若能回光返照一番,覺察到「揵闥婆城非城,人心想為城;凡夫亦如是,非身想為身,非心想為心。」原來,是自己的心住在過去的境界,在境界中那個讓自己受苦的人,亦是自己的心念所想出來的;如今那個人,其實已不是過去的那個人,現在的自己也早已不是過去受苦的那個自己,受苦的那件事也已經過去了,這些皆了不可得,是當下的心不覺使然,使自己離開了現在,又再一次活在過去那個受苦的自己,其實這些全都是自己的心深陷在妄執所編造出的「揵闥婆城」,而不自知。
若能進一步「思惟自悟,渴願心息」,知道「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了不可得,保持能知的覺性,不打妄想,知幻即離,在日常行住坐臥中練習「人在哪裡,心在哪裡」,堅住正念,隨順覺性,慢慢就可出離這心中的「揵闥婆城」。
註:《大智度論‧卷六》有云:「如揵闥婆城者,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轉滅,此城但可眼見而無有實,是名揵闥婆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