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苑,佛初转法轮之地,当地的博物馆,典藏着一尊举世闻名的世尊说法像,以及作为印度国徽的阿育王石柱,这个石柱的柱头与众不同,上面雕刻着面向四方的四只雄狮,代表佛法由此地向四方传播,无远弗届……。然而,在佛一生的行谊中,为何以鹿野苑为初转法轮之地呢?
远溯过去,世尊行菩萨道时,曾在此地为鹿王统领鹿群,以福德愿力故,能作人语。当时的人王嗜吃鹿肉,于是大肆畋猎,鹿王不忍鹿群死伤无数,于是前往觐见人王,请求人王停止畋猎,鹿群愿每日进贡一鹿以供王膳。人王答应了。自此鹿群每日依排定次第进贡,故得以安稳生活,不再日日惊恐。一日轮到一待产的母鹿,它向鹿王请求:“依次进贡王膳这件事我心无怨,但可否宽延一日,待我生完小鹿再去。”慈悲的鹿王答应了母鹿的请求,但又不忍心请其他未轮到的鹿前去,于是决定以身相代。当人王见到鹿王并问明原委时,既惭愧又感动地说:“汝是鹿头人,我是人头鹿,从今日后,我不再食众生肉。”从此鹿群在国王的保护下,不再受人类畋猎之害,生生繁衍不息,成为鹿野苑得名的由来。
当年的鹿王,以一念同体的大慈悲心,解救了母鹿的忧苦,小鹿的生命,也感化了人王。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是人道才有,动物也有,恶人也有。而诸佛菩萨从众生的佛性中,看到了众生成佛的希望,故以大慈悲心,化身六道,度化一切。而以鹿野苑为初转法轮之地,正代表着欲使佛法广布,令众生欢喜,必以慈悲心为根本。
即使是鹿,爱念其子之心与人无异,只是躯命不同,身相有别而已。因为看到众生的佛性,所以对待众生的慈悲,就不会有我高他低的心态,以人类的优越感而贱视他们,更不会宰杀而食,反而能以感同身受的心,以欢喜心、平等心来面对他们,不但尊重每个人的生命,也尊重每一个动物的生命。而诸佛菩萨就是因为深刻地认识到,一切众生的佛性与己无异,皆能成佛,故能忍己之苦,只为令一切众生能离苦得乐。如此深广而平等的慈悲,能令一切众生欢喜无量,故诸佛亦欢喜无量。诸佛菩萨的发心与行持,正是一切行者学习的典范。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也有被无明障蔽的时候,即使是尊贵的人王,在贪欲驱使下,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杀害无数的生命。但是当他看到同为王者的鹿王愿舍身救鹿群时,触动了他内在的善性,启发了本具的佛性,因而发愿自此不食众生肉。因此,即使是罪大恶极的人,我们也不要憎恶他,并非我们心中没有是非善恶的观念,而是慈愍众生因为心迷乱而造恶,有朝一日觉悟了,就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谓“圣人也有过去,囚犯也有未来。”就是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当面对造恶的众生,或加诸恶事于我们的众生,学习佛菩萨以慈悲心平等看待,不憎恨、不怨恼,以良善的身口意三业来面对,必能造成良善的循环,使自己与众生皆能远离一切苦,得究竟乐。
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一切众生皆怖畏于苦,希求快乐,故当以慈悲心拔苦与乐,定能化除瞋恚、消除隔阂。当我们以智慧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是被烦恼业障所缠,故不得显现,而众生虽在烦恼业障中,但本具的佛性却不曾减少或失去。一切众生与己身,乃至与诸佛的佛性是无二无别的,只要我们学习诸佛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以慈悲欢喜的心面对一切众生,最后必能使自他一切善根皆得成就,毕竟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