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般涅槃经》上记载,佛陀曾告诉弟子们:“于我灭后,能故发心往我四处,所获功德不可称计,所生之处常在人天,受乐果报无有穷尽。”而这“四大圣地”分别为蓝毗尼(佛诞生处)、菩提伽耶(佛成道处)、鹿野苑(佛初转法轮处)、拘尸那罗(佛入涅槃处)。身为佛子何其有幸能朝礼佛陀的四大圣地,蒙受佛恩,深感老和尚的苦心教导,及常住护持僧伽的用心。在四大圣地中,我们唱诵〈赞佛偈〉、《心经》、绕佛、念佛,心中是无比的清凉、清净,身受圣地的薰习,仿佛佛陀就在身边,重现佛典故事中,佛陀对着佛子们宣说佛法的场景,一切是如此真实,增长我们的信力、愿力、功德力。
在这红砖堆砌、残破的古迹中,在这佛法不复兴盛的国土上,我们精进用功的诵经、赞佛,如同一盏光明的火烛点亮黑暗已久的殿堂;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行者或旅客,络绎不绝、川流不息,也都是那样虔诚地礼拜、唱诵,像是把佛法的光芒又带回了印度。“佛法发源于印度,生根于中国,弘扬于世界,兴盛于现代”,印度的佛法因佛陀圣地的功德力,充满希望和活力;虽然圣地已找不回从前的辉煌,但在这宁静安详的法界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圣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以及佛陀留给世人不朽的慈悲见证、无私教诲。愿点亮自性殿堂的光明令其不灭;愿佛法的灯火不灭,光光相照、灯灯相传。怀着知恩、感恩、报恩,追本溯源、不忘本的精神,遥想感念佛陀的大慈大悲、无远弗届的愿力,深感续佛慧命的使命感,是那样弘誓深远。
经上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老和尚的慈悲正是如此,成就弟子们印度朝圣之行,为让弟子们深化修行、落实修行。过程中对于印度人生活的精神──忍耐,特别有感触。印度的世界充满着上下悬殊的落差现象,坐在车上观望,车窗外的景象每每令人感触良多、发人深省,如人民社会型态的华丽与破烂、原始生活与现代生活交错,赤脚与皮鞋、三轮车与轿车、高楼大厦与草棚;放野狂奔的山孩子与坐轿车受保护的孩子、乞讨的人与努力工作的人;石头泥泞、颠簸难行的道路与铺柏油平坦舒适的高速公路;牛羊车狗混乱杂行的乡村市景与井然有序的首都市景……等诸多对比的人文景象,令人感受到印度人和大自然共存的适应力是如此坚毅、忍耐,虽是艰苦贫困,也许是习以为常了,反倒有种简单悠闲、安贫认份的快乐。
佛教诞生在这样奇妙的国度里,深感佛的慈悲和大愿力不可量不可计,无怨无私地付出,行六波罗蜜、圆满六波罗蜜,在五浊恶世中,不舍众生沉沦之苦,示现成佛之道,令众生生大信心、生大愿心、发菩提心。
回到中台,想到印度导游在一开始介绍朝圣之时,就要大众做好心理准备──要忍耐。去圣地的行程路艰、时遥、颠簸要忍耐,修行的心路历程也是路艰、时遥、颠簸,更要忍耐;不只是忍耐事上的不圆满,真正要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心念中吹拂着贪、瞋、痴、慢、疑、邪见、欲望等烦恼。实践成佛之道,历经事上种种磨炼,最终契悟忍无忍相,寂灭法忍,才能到达自性心灵的圣地,同登大觉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