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願與抱怨


文/見俯法師


  甘露與毒藥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一種能使人百病蠲除、延年益壽;一種具有強大的殺傷力,能致人於死,但它們卻可能來自同一個根源。什麼根源能産生這兩種天差地別的結果?答案就是我們的──口業。

  佛法中有一則發人深省的公案。過去在森林中住著一隻色彩斑斕、長著兩個頭的共命鳥,其中一個頭經常能吃到香甜甘美的果子,另一個頭卻總是吃到壞爛的果子,因此經常感到忿忿不平。有一天,沒嚐過美果的這個頭對另一個頭抱怨說:「真不公平,為什麼我總是吃不到好東西!既然這樣,今天不如吃個有毒的果子,以後你就再也不必吃了。」另一個頭聽了安慰道:「雖然我吃了好的果子,但最終我們都能一起吸收營養,得到好的體力啊!」儘管好言相勸,想不開的那個頭還是依然故我吃下那顆毒果,結果當然可想而知。

  同住在一個家庭、團體、地球上的人們,彼此就像生命的共同體,互助互利則能共榮,互怨互害則會共滅。抱怨不如意的處境,嫉恨他人的長處與優點,破壞他人的成果,並不會增加自己成功的機會,獲得順心如意的結果,反而因為恣意的攻訐與怨惱,造成自他俱損的結果。

  一句話,能變成觸輒即死的毒藥,也可以是化戾氣為詳和的甘露,在歷史上,一句慈和寬容的話,曾經挽救過一場家敗國破的危機。

  郭子儀一生忠厚仁義,身繫唐室安危四十年,唐代宗將公主許配給郭子儀的第六子郭曖。有一天,兩人鬥起嘴來,郭曖賭氣說:「你仗著父親是天子,有什麼了不起,我父親連天子都看不上眼,還不想做呢!」公主一氣之下,立刻奔車回宮向父親抱怨。代宗勸慰女兒說:「這國家大事就不是你所能知的,郭曖所說的確不假,他父親若有異心,天下哪會是你我李家所有。」而郭子儀聽說兒子毀謗天子,究辦起來要殺頭的,他立刻將郭曖禁閉起來,然後入宮請罪。

  代宗說:「『不癡不聾,不為家翁』,小兒女鬥嘴賭氣的話,怎能當真呢?」郭子儀回家後,認為兒子不該,雖然皇帝不怪罪,家法還是得執行,喚出郭曖,命侍衛打了他幾十下板子。

  一場兒女互相的鬥嘴抱怨,可能引發家庭分裂與國家政權不穩的紛爭,就在皇帝的豁達大度與重臣的守份盡己中,化為一場溫馨的家庭鬧劇,最後以國安家和收場。如果我們能以慈和寬容代替怨責與嫉恨,以忍讓守份代替對立與不滿,必能創造和諧安樂、自他雙贏的結果。

  而一句話成為甘露或毒藥的關鍵,就在於是否能自省,找到轉化改善的契機。過去商湯王在位的時候,國內曾大旱七年。太史占卜後稟告說:「若以人民為犧牲來祈禱,旱象必除。」湯王說:「我祈雨就是為了人民,如果以人民為犧牲,無異加害於人民,我應當以自己為犧牲。」於是就齋戒沐浴,剪髮斷爪,素車白馬,身穿白粗布服以自己作犧牲,在桑野間禱告上天並自責說:「都是自己施政未合節度,使人民不能各守本分。並且過於親近女色,宮室華麗,行賄與讒謗之風不息,一切都是自己的過失,今後當深自悔過惕勵。」言訖,忽大雨數千里……。

  以真誠的自省,代替無謂的怨懟與瞋責,連天地都為之動容。《中庸》:「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面對困境時,上下交相埋怨無法解決問題。一個能真誠自我反省而努力正己的人,會安於自己的處境,不怨惱外境,不但不招致更多怨恨,更透過慈悲與改正自己的心念與作為,找到轉化困境的契機。怨不能止怨,不能改變自己的困境,唯有真誠的自省、正己,才能轉危為安。

  更看過去那忍辱仙人遭歌利王無情的割戮時,心中不但無絲毫怨悔,更發大願心說:「今日你以刀割截我的身體,我的心安忍如大地,將來我成佛時,第一個必先度你,以智慧之刀,斷除你心中的貪瞋癡三毒,讓你也能出離生死苦海。」忍辱仙人以慈忍不動成就忍辱波羅蜜,而這個殘暴無理的國王,則成為世尊成道後,於鹿野苑初轉法輪得度的聖首阿羅漢弟子。

  抱怨與抱願,同樣是一句話,一個心念,一者令自他俱損,走向冤冤相報的黑暗深淵,一者則令自也俱利,共同走向光明安樂的坦途。在日常生活觸境遇緣時,如果能以願心代替互相怨責,以抱「願」代替抱怨,必能化解一切煩惱,轉化困境,一起邁向共和共榮的美好未來。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