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 上惟下覺大和尚曾開示:「佛教發源於印度,生根於中國,弘揚於世界,興盛於現代。」原本僅止於佛教歷史發展的認知,在此次印度朝聖巡禮中,深深見證了佛法弘傳的軌跡與蓬勃發展的體現。
燈火輝煌
諸佛法印,從菩提樹下,至鹿野苑法輪初轉,隨著眾生的因緣成熟而遍及恆河流域兩岸,再由佛弟子續轉法輪,經阿育王、迦膩色迦王的護持,遍及全印度,並流向歐、亞、非三洲,形成南傳佛教、北傳佛教及藏傳佛教三大法系。十九世紀末,當刻著「釋迦族佛陀世尊的舍利容器」的滑石舍利壺出土,為佛陀的歷史真實性具體證明而震撼西方時,循著阿育王石柱的指引,佛陀弘化足跡的確立,歷三千年的佛陀聖教已悄然敲醒了西方;二十世紀開始,三大系統也同時向歐美各國傳播。二十一世紀的中台山,更是靈山法脈,僅十年左右的時間,已將心燈從台灣弘傳至美國、歐洲、泰國、香港、菲律賓、日本、澳洲等地。
如今,世界各地的佛弟子,不僅如鮭魚般回到印度朝禮佛陀聖地,更直接影響著印度的佛教。 導師曾云:「世界的佛法在台灣,台灣的佛法在中台,中台的佛法在每一位僧眾的身上。」中台禪寺印度.尼泊爾聖地參訪團,不僅參訪聖地,也與世界各地的眾生,結下更多的法緣。身為中台山的每一分子,荷擔如來家業,傳佛心燈,轉正法輪,責無旁貸!
文化拾穗
在印度,沒有真正的時間!
追隨佛陀一生弘化的足跡,昔日繁榮富庶的憍薩羅國與摩竭陀國,主要分布於今日北印度的北方邦與比哈爾省。在這裡,依然是廣大的平原與農田,馬、牛、羊車充斥於途,婦女傳統的衣著沒有改變。今昔之間,彷彿只多了幾條柏油路,點綴幾部大卡車與小客車,而農村生活的方式,沒有改變!雖與現代文明相對比,顯得貧窮落後,但印度人並不急。
在印度,卻有先進的文明!
在聖地,歷二、三千年的佛塔,每一座竟都是磚造堆疊而成。從殘餘的基座上,可見磚塊紮實的接合,有的雖歷經回教大火的襲擊,卻被燒得更加堅硬,不得不嘆服古印度人的燒磚技術;而造塔的同時,也設計了巧妙的排水系統,當然,乾燥的大陸型氣候,也是這些磚塊得以保存持久的有利條件。
印度人,很純真!
佛塔乃至石欄楯上的雕刻、裝飾、構圖,都與當時的生活型態息息相關。在無像時代,佛陀有時以造型可愛如香菇的傘蓋來代表,正是他們至今仍使用的傘蓋型式。在路旁隨處可見的鐘型支體拱,在許多佛塔的浮雕中也處處可見。印度人,用生動活潑的方式,留下佛陀一生的化儀。佛陀,與他們生活在一起。
印度人,很有原則!
什麼車輛都能上路,各式牲畜的車輛、腳踏車、機車、大車、小車......,看似混亂的交通,卻有一套他們心中的原則——禮讓動物車先通行;遇到塞車,只要鳴喇叭,不消一會兒交通就能暢通。
在十大聖地內,隨處可見到南傳、北傳、藏傳三大法系的僧徒們,各自在所傳承的法門上用功。也因應這樣的因緣,附近的餐館更是搭配出各國文化特色的佳餚。聖地外商圈播放的,許多是台灣製作的佛教節目,或台灣創作的佛教音樂;印度民眾耳濡目染者,更多是受台灣去的佛教團體所薰修。但不論現代文明如何衝擊,各國文化如何影響,印度人依然堅守「種姓階級」制度。
這樣的印度,令人莞薾!
靈山指月
驚嘆於任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莫如印度那渾然天成的石窟。
前正覺山、靈鷲山與七葉窟,乃至松班達石窟(阿闍世王藏寶處),都是天然的巨型岩塊堆疊而成的岩山,石面光滑平整,間隙形成的天然岩洞,冬暖夏涼,非常利於修定。若非親見,豈知當年諸大阿羅漢皆於石室中住云何?
登靈鷲山(耆闍崛山),從山腳至山頂,一路上,彷彿由染濁逐漸清明,先經阿難、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尊者習定的石窟,轉而登上世尊說法台時,昔日靈山會上百萬人天、菩薩眾、比丘眾一時圍繞,猶在目前,不覺潸然淚如泉湧,卻無哽咽悲泣,只有一念澄淨,殊勝難妙!親見此勝境,方知《大智度論》所云:「是耆闍崛山,福德吉處,諸聖人喜住處。……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住處。……是中淨潔有福德閑靜故,一切三世諸佛住處,十方諸菩薩亦讚歎恭敬此處;諸天、龍、夜叉、阿修羅、伽留羅、乾闥婆、甄陀羅、摩睺羅伽等大力眾神,守護供養恭敬是處。」而十方無量智慧福德力大菩薩,常來見釋迦牟尼佛,禮拜恭敬聽法故,佛說諸大乘經,亦多在此山。
登七葉窟途中,見到路旁兩側皆有平整的岩塊,隨取一處皆可就地打坐,四周靜謐的氛圍,在當年可謂修行的絕佳處所;而今時,卻是遊人、丐幫絡繹於途。當他們也一路跟隨時,師兄弟沿途為他們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們竟也模仿著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於是山間迴盪著三皈依的音聲,皈依三寶的善根也就此種下。
終於到達山頂,地勢平坦,卻不見任何洞窟,原來是還得循著右側小石階拾級而下,繞到山壁後方,只見右側是險峻的山崖峭壁,恰似世外桃源;左側垂直的山壁間,別有洞天,清淨深邃,據說曾經崩塌,已非昔比,但仍有清楚的數個洞口可以進入。這是第一次經典結集處,由於經典流布,諸佛法身常在,正法得以久住;末世眾生沐佛法雨,方得出離苦輪。
才至洞前,諸大羅漢結集經典的悲心,依然慈蔭當下。進入參禮,隨著洞口直徑愈來愈小,或是岩壁無法通行,都令人想起當時阿難尊者也曾不得其門而入,直至證了羅漢果才得以進入。厚實的岩壁,即使是大炮都不容易打通,只有四大皆證得空性才能通過。不禁深深的反省,自己的煩惱惑業,就像那岩壁般厚實堅固,如何從虛妄不實中透脫,證得一切諸法畢竟空,於諸法中得自在,當是修行畢竟的功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