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的心量




文/見饒法師

  自私自利的想法,往往侷限了人的心量;懷才不遇的怨嘆,往往掩蓋了人的視野;沮喪、憤怒、抱怨,阻斷了人們面對現實的行動力。然而,在沮喪、憤怒、抱怨的當下,我們看得清楚事情的真相嗎?當負面情緒出現時,反問自己真的夠努力嗎?有把握每一個磨鍊心志的機會嗎?以正念、正思惟面對問題並解決之,一定會發現,別人如何對待自己根本不是問題,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念與心量。

  一般人凡事多以自己的利害得失為考量,而佛法中慈悲的心念——「我能為你做什麼?」能夠將心念轉化,從利己之心轉為利他之心,因為唯有透過利他,才能完成自利。修行學佛的人了達「種善因,得善果」因緣果報之理,所以行善不欲人知。對於自我價值的肯定並不在於別人的認同與否,重要的是不斷地充實自我,準備好隨時能夠為他人服務,以光明的態度坦然面對人生,不自卑、不抱怨,不放棄努力的目標和方向,就不會迷失在錯誤的自我當中,定能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菩提大道。

  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外在境界的刺激,應把注意力轉向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就可以避免一時衝動所造成的惡果。尤其是與人溝通,無論用詞遣字、聲音語調及說話態度,都代表著個人的涵養與修為。透過境界的磨鍊,學習菩薩慈悲寬容的心量,並不斷地淨化身口意三業,定能改善人際關係,廣結善緣。

  而唯有透過深度的內省過程,才能看清楚自己的念頭,知悉所有痛苦與煩惱的癥結所在,都是來自於「我執」過於強烈,藉由幫助他人,從利他中淡化、消除「我執」,將愚癡轉為智慧、將貪婪轉為喜捨布施、將迷惑轉為覺悟、將分別轉為平等、將煩惱轉為菩提……,就可以減少許多煩惱與痛苦。

  海倫凱勒曾說:「面對光明,陰影就在我們身後。」不要常常抱怨外境的好與壞,要檢視自己內心是否慈悲與寬容。胸襟寬闊的人,能夠逆轉困境;反之心量狹小、不滿現實的人,事事不能稱心如意,便容易心隨境轉。

  宋朝無門慧開禪師有偈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不管世間如何變化,只要內心不為外境所動,則一切榮辱、是非、得失都不能左右我們,內心世界無限寬廣,人生必定光明無量。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