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住生心


文/见墉法师

  人我、善恶、好坏、对错、是非、清浊、上下、长短、难易,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名相,用来描述两相对立的情事。由于我见的分别,所以逐渐形成这些相对的种种概念,因而助长了我们的执着。虽然只是名相概念,但是我们的心念,也因为这些名相概念而有所限制,有所“住”。

  当我们心有所住时,我们的自我省察,很可能都是片面的,又或是不正确的。《四十二章经》云:“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这个比喻,解释了因为心有执着,所以看不清楚自己。

  以前在精舍时,有居士问:“我又没做错事,为什么要反省检讨?”或问:“我为什么要去找自己的错,让自己有罪恶感呢?”会这样想的原因,是对“反省检讨”这个名词有着成见和错误的认知。仔细想想,这些成见、看法,不也都是来自于自己的执着?

     “无住”就是要除去执着,开放自己的心胸。《论语》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无臆测之心,不要以猜想代替观察;无偏激之心,不要觉得凡事必非如何;不固执,不要有先入为主的成见;无自私之心,不要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唯有放下“意(臆测),必(偏见),固(固执),我(自私)”,才能不再陷入心的执着。佛法中记载,周利槃特出家之后,由于生性愚钝,其兄长担心其愚钝无法持戒,劝其可还俗为白衣。周利槃特便在祇洹精舍门外哭泣。世尊以天眼观之,从静室出来,软言慰喻,亲自教执扫帚二字为行门。数日之后,周利槃特忽然醒悟,自思:“世尊为何教我诵此二字呢?我当思惟其义理。”因而作念:“缚结是垢,智慧是除,我今可以智慧之帚,扫此结缚。”由此思惟观照五阴生灭变异,虚伪无主,顿时心地尘垢落尽,证得阿罗汉果。这就是藉法以去执着的例证。

  日在云中,云去日现,若能去尽执着,心无所住,清净心自然现前。云尽散去,才会看见太阳的光明及虚空的广大。当下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落在人我、善恶、好坏、对错、是非、清浊、上下、长短、难易等概念之中,心念一如“莲华不着水”,又如“日月不住空”。这念心虽然任运无碍,仍有其规矩。“不思善、不思恶”是我们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唯当这个心不落两边,无有执着,却又能圆融无碍,万善圆彰时,才是真正的“无住生心”。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