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生命



文/见箭法师



  

  电影院里,观众将情绪投入于电影情节中,喜怒哀乐也随之起伏;电影散场了,刚才所见的种种画面与情绪起伏,无复存在。究竟那个忽悲、忽喜的是实我?抑或是现在要面对人生种种挑战的才是真我?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众生因为不知本有常住真心,认取外境以为真实,在根尘识的攀缘中,十八界随之现前,五浊纷然迭起。仔细思忖这一切,看似真实存在的万法,本质就是六根、六尘、六识所交织而成的“电影”、“心影”;又自己一生的思绪意动,有哪一刻、那一刹那离得开这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的掌控?

  《楞严经》云:“观相元妄,无可指陈”。凡夫执着根尘识,乃至万法为实有,如何能破诸取执,观诸法本是虚妄而得自在?《方广大庄严经》云:“色如聚沫,不可撮摩;受如水泡,不得久立;行如芭蕉,中无有坚;想如所梦,为虚妄见;识如幻化,从颠倒起,三界不实,一切无常。”细细观照我们所执取的根尘识,其本质都如聚沫、水泡、梦幻、芭蕉、幻化,都是无常、苦、空、无我。观“色如聚沫”,即是观眼耳鼻舌身五根及色声香味触五尘为地水火风四大假合,缘生而起、缘散而灭,本无自性,从来是妄。观“受如水泡”,诸受本非实有,乃因触而起、遇缘而发,如水因风起而有水泡,风止即灭。而泡沫本体,本无实性,不待人灭,即自取生灭。观“想如梦幻”,一切诸法如梦,梦因心想而起。梦醒了,梦中的一切也了不可得,正所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观“行如芭蕉”,行即造作,犹如芭蕉,叶叶求之,中无有坚,虚浮危脆。观“识如幻化”,我们每天都活在自心所编导之连续剧中,随之忧悲喜乐,正如幻师所变化之物,色虽可见、声虽可闻,但无实性可言。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是知五蕴幻化皆空。试问:世界有哪一隅、色身有哪一处、心念有哪一刹那,是吾人可以真实依靠而不动、不变?

  是故经云:“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根尘识万法的本质,都是因缘和合,虚妄生灭,当体即空。因无真正不变之实体,又如何能加以指陈?既然本是虚妄,无法指陈,那么,我们的生命究竟要安住在何处?

  导师曾开示:“正知正见就像人之眼睛一样,因为有敏锐的目光,能将事物看得清清楚楚,即使远行,也不会在途中迷路。正确的知见也像一盏明灯,能够照亮黑暗。”若能照见一切万法为相假、性空,不离自心,我们人生的路,便能一路广阔而光明。凡夫执取万法为实有,便在其中造业受苦,没于生死海中。声闻灭色归空,以偏空为真,因为执取化城,虽似证真,却非究竟宝所。菩萨了达幻有真空,不昧因果,不取空寂,不舍假有,故能“宴坐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而佛之知见,就是迷航中之灯塔,能够指引我们照见万法殊相之本质,了达万法皆是自心所现,皆是真如之体性,示导众生不致迷于十八界相之大海中,毕竟能到彼岸。

  如何彻见本心?《楞严经》云:“观性元真,惟妙觉明”,肯定本具佛性,了达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五阴浮云,空去空来。本来是妄,故不须灭,直取菩提自性。“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菩提,觉也。就是人人本具,当前能知、能觉的这念心,不打妄想,如如不动就是。

  《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然,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了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在生活中,时时以清净心、智慧心回光返照,不攀缘、不颠倒,保持当念。不须更灭诸见闻觉知,不待电影曲终人散,当下即是,直下承担,菩提觉心常存,清净法身常在,才是自己真生命。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