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灵魂之窗。但一般人却不知眼睛只是个媒介,能看的这念心才是真正的“眼”。俗话说“小心眼”,是比喻一个人的心量狭小。所以,要让自己的心眼开阔,没有别的,就是要用慈悲心、平等心来扩充自己的心量,使其如大海能纳百川,同时还要像如来的智慧之眼,能够看清楚一切万法的真实相貌。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时惊叹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佛陀肯定一切众生,皆有本具的佛性,皆当成佛。但因为我们还是在迷的众生,必须学习以佛的知见为眼,《六祖坛经》云:“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所以在迷的众生,不可狂妄自大,也不必妄自菲薄,只要老实地面对自己的烦恼心,懂得检讨反省,解决自己的问题。
有一次,佛印禅师与苏东坡一起打坐。苏东坡问禅师:“你看我像什么?”佛印禅师回答:“像佛。”禅师反问苏东坡:“那么,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回答:“像一堆粪。”禅师笑而不语。苏东坡回去得意地告诉苏小妹,小妹告诉他:“哥哥输给禅师了。禅师说你像佛,因为禅师心清净如佛,所以看谁都是佛;而你心中尽是人我是非、烦恼污垢,犹如粪土,所以看谁都变成粪土。”所谓“心净佛土净,心平世界平。”用什么知见去看待万法,眼前所现就是自己当下的心境,即因即果,不用等到未来,《六祖坛经》云:“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当心中充满恶念,看什么都不顺眼,好像所有的人都跟自己作对,这就如同生活在地狱一般!反之,这一念心都是慈悲,为众生拔苦予乐就是菩萨。
过去,无着菩萨在修道闭关用功时,一心想见弥勒菩萨,可是不论他多么地用功,总是无法如愿,于是心生退却。后来一想,修行是自己的事,怎可放弃?于是又发起惭愧心、精进心,继续闭关用功。如此反覆进退三回,到了第十二年,觉得是自己的业障太重了,这辈子见不到弥勒菩萨了,于是决定出关,在路上见到一只癞痢狗,狗身上的疮爬满了蛆,非常地痛苦,他想帮狗除掉身上的蛆虫,又怕不小心伤害到蛆虫,于是生起大慈悲心,用舌头去舔取伤口上的蛆虫,如此蛆和狗皆得以活命,就在此时,癞痢狗不见了,光明庄严的弥勒菩萨出现在眼前。弥勒菩萨告诉他:“我一直都在你的身边,因你的业力障碍,所以看不见我,现在你生起大慈悲心,业障得以清净,才能见到我。”我们每个人不也是如此?我们看不见佛菩萨,是因为心中充满了爱憎取舍的烦恼,障蔽了真心,与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法界不相应,见不到菩萨,更见不到自心的净土。
想要开启智慧之眼,就要学习菩萨行,发菩萨大愿--“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菩萨以大悲心为体,了达“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假有,缘起性空,无有自性,是虚妄不实的,不生执着、不分别。
譬如,大众一起共事,多站在他人的立场,包容其短,善用其长,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菩萨以大悲心建立缘起、运用缘起,在如幻的万法中,大作梦中佛事来利益众生,珍惜、把握每个机会,广结善缘,如佛法所讲“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如此一来,心量就会愈加开阔宽广。众生欢喜,自己也欢喜,智慧之眼就在无私无己的一念间逐渐地开启。
有了慈悲,还要有平等的心。否则因为心不平,而生分别取舍,在憎爱中,自己烦恼,也造成他人的困扰。古时,有一位贫女带着两个小孩及一只狗去参加五台山一年一度的无遮斋会,却要了三份斋食,贫女说狗也要一份,肚子里的孩子也要一份。这引起分发斋食僧人的不悦,于是贫女、小孩及狗即踊身空中,现出文殊菩萨及狮子坐骑的庄严宝相,启发大众平等布施的真义。透过这个故事反观觉照,平时是否因为缺乏平等心,而错失了很多惠施众生的良机呢?菩萨当以平等心,随顺因缘,利乐众生,才是佛之知见,若只拣择自己喜欢的、有缘的,便是站在相对的两头,心中分别取舍,就与执着烦恼相应。
佛陀的弟子周利槃特尊者,最初出家时,愚笨到连一句偈语都记不住,连他出家的哥哥都放弃他,只有佛陀还是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佛陀看到的是众生本具的佛性,而非外在的愚笨。所以周利槃特尊者依照佛陀的教法精勤用功,最后终于漏尽烦恼,证得阿罗汉。
佛陀时代有一位年青人,因为听了邪师的话,成为一个人人闻之丧胆的杀人魔,因此被称为鸯掘摩罗。佛陀在他造下杀母之罪前,适时度化了他,鸯掘摩罗听了佛陀的教诲,幡然悔悟,出家成为佛的弟子,也证得阿罗汉果。因为佛陀的慈悲心、平等心,在众生愚痴邪恶的外表下看到的都是本具的清净心,并以智慧之眼,善观众生因缘,于时机成熟之际,以种种善巧方便度化接引,启发众生自性的光明,走向菩提解脱之道。
儒家云:“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不明白本性的善,便不能真诚做人做事。而众生真正的本善即是佛性。《普贤行愿品》云:“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了达“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当成佛”,当尊重、恭敬每个众生;更须时时忏悔检讨,精进用功不懈怠,才能显发自心的佛性,开智慧之眼。
智慧之眼,就是能够了达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所生,其相为假,其性本空,并肯定众生皆有本具的佛性,如玉在璞中、金在矿中,以慈悲心、平等心观众生苦,与众生广结善缘,自利利他,精进用功,度一切众生而无众生可度,一切法不离当下这念心,心眼洞澈,就能见到自性般若、自家摩尼宝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