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清净


文/见墉法师


  面对社会道德标准的变迁,人容易迷失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之中。在取舍时,常似一人与万人战,或会怯弱,或会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五戒——戒杀,戒盗,戒淫,戒妄,戒酒,告诉我们如何取舍。五戒让我们能挂铠出门,以如同文殊菩萨手中的智慧宝剑,断除疑惑。

  五戒也彰显了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以戒杀来张仁;以戒盗来仗义;以戒淫来守礼;以戒妄来持信;以戒酒来显智。受持五戒不是束缚,而是帮助自己负起止恶的责任,更增加了亲近善法的机会。

  守戒是止恶,也是依止善法。《大学》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绿竹生在水土丰沃的淇水旁,才能长得如此的独立扬逸。如绿竹般的君子,以戒慎恐惧的态度“切磋琢磨”,成就坦坦荡荡的心胸及正直不阿的品行道德。“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众人会尊敬、亲近人格成就的君子,乃至于希望向他学习。

  持守五戒也是如此。《大智度论》以“大地”譬喻戒法:“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修行人依止于“戒”这个善地,以“五戒五常”为工具和指南,成就自己的人格。人格成就后,更进一步圆满与自他的关系,做到不损人、不恼人,与人和合;如此更有机会成就他人。倘若人人做到五戒、五常悉皆圆满,定能同愿同行,和合无碍,成就清净的法界,此方为戒法之大用。

  然而所有的戒法并不止于戒条、戒相,最终都要回归于自心。达磨祖师〈一心戒文〉提示我们,持戒要由心做起。持守戒条、戒相是必须的,但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心是否清净。不但在戒条事相上不犯戒,更要进一步检视自己的起心动念。所以,能从内心世界来革除欲望,不散漫、不放逸,才是内外一如的持戒人。

  宋儒周敦颐心仪莲花,在〈爱莲说〉中提到,莲花梗子“中通外直”,莲花枝叶“不蔓不枝”,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独立自行;清净而不因境而染,亦无须缘境才得以清净。世间一切的成败,都是有生有灭的。唯有如莲如竹之持戒人,依戒成就了人格,亦成就了众人的清净法界,持戒清净如莲,便是持戒波罗蜜。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