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见己恶  外见他善

文/见楗法师


  从前有两座寺庙,甲寺庙里的人每天总是争吵不休,乙寺庙则总是和合无诤。一日,甲寺庙的住持前往乙寺庙观摩,希望能找到使寺院和合的妙方。当他一踏入大殿,便看见香灯师正在擦地,一旁的僧人则因为踢到放在一旁的水桶而跌倒。香灯师看到此景象,马上放下手边工作扶他起身,并连连道歉,是自己的疏忽没把水桶放好;另一僧人也赶紧道歉,说是自己不小心,才没看见水桶,还把水踢翻。看到这个景象,甲住持马上理解,乙寺的和合无诤,是因为每个僧人都能做到反求诸己,不见他人过恶,因此能时时向他人学习、时时护念他人。

  儒家曾子每日三省自身,颜回则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二人皆是在落实着孔子所教导的“君子求诸己”。而孔子更以身教,教导弟子要学无常师,要择善而从之,不善而改之,因此孔子能问礼于老子、学琴于师襄子,乃至向七岁的项橐请教。弟子颜回也正因能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努力去行持,所以能不贰过、“其心三月不违仁”。

  导师 觉大和尚常开示:“佛法不离世间法,世间法圆满了,即是佛法。”反省、检讨、改正,是儒家与佛法共同重视的。所谓“修行”,即是要时时刻刻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收摄六根、藏六如龟。如此心不向外攀缘,才能做到“不见世间过”。在还没有办法马上做到以前,佛则教以持戒、守规矩,将习于攀缘、见人过失的恶心“绝之于未萌”。

  又,佛事门中不舍一法。诸佛菩萨视一切众生皆如父母,故能尊重恭敬,恒思利他;又视一切众生皆如己子,故不憎恶其恶,能以包容和耐心,循循善诱。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的目的是为了经世治人,是为了成为有德的正人君子,乃至成仁人、贤人。佛法也讲修身,但目的是为了自度度人、弘法利生,希望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因此,佛法更进一步提到要如何行利他的菩萨道。菩萨不仅常见己过,更常想众生的好。对其短处,则给予无尽的包容及教导。

  向佛菩萨学习!从常见己过中,对治习气,向上提升;从常念众生的好中,生恭敬、尊重、谦卑、学习之心,进而常起利他之善念、善行。更从见其不圆满中省察自己,增长自己的包容心。抱着如是心念来修行,自然能使善念周遍法界,自然所处之地皆能和合无诤。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