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菩薩道,必須泯除執著、習氣,具足無量的悲智。因此,藉由修習「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觀行,轉化妄想、執著,定能開顯行菩薩道的慈悲和智慧。
修習「慈無量心」時,體會到真正的慈悲,是源自對於本具真如體性有所契悟的信心,從而發出的平等心與恭敬心。從執著、取捨因緣而生的慈悲心,不是真正的大慈愍;在人我相狀中,由因緣和合而生的慈悲心,也存在著相對的瞋惱心。因此,日常生活中與六塵接觸時,六根要「順」。孔子說:「六十而耳順。」不論聽到什麼話,都順耳順心;不論見到什麼境界、聞到什麼味道、嚐到什麼滋味、身觸什麼環境,都能不違逆自己的清淨心,不生惱怒分別,才能生起予樂拔苦無量的慈悲心。
同時,修習「常求樂事以饒益眾生」的慈無量心時,體認平時要能常行四事,才能做到慈心無量。一是持守淨戒,不惱害眾生;因為一切眾生皆是宿世父母親眷,不惱害眾生,方得助益其修習聖道的因緣。二是時常懺悔;事事反求諸己,才有智慧饒益眾生。三是常行四正勤;念念善念以樂事饒益眾生。四是學習定慧等持;無定的心易粗暴散亂,無慧的心貪愛、迷戀外境,都是慈悲心的障礙;必須以定慧破除障礙,方能真行慈心利益眾生。
藉由修習「悲無量心」,希望救拔眾生之苦,在日常生活中,能得到兩方面的成長。一是不惱怒別人,不令別人生惱,落實拔眾生苦的願心。因而警惕自己,不論說話應對的態度,或是生活中的細行,儘量小心,勿使人瞋惱。二是從檢討反省和改過中,使自己脫離識心造作的過患,增益悲無量心的願行。修悲無量心的觀行時,學習超脫凡情,不斷地深入體悟眾生輪迴六道的逼迫苦。從恭讀《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及《普賢行願品》,學習發菩提心、學習普賢王菩薩無盡的大願。
不悅樂的心,源自於由我執而生的分別心,由分別心而產生瞋惱不悅。藉由修習「喜無量心」,轉化我執及分別心,因見眾生離苦得樂而歡喜。因此,一方面在靜坐時重慮緣真「喜無量心」的道理,啟發冤親不二的平等心。平等心是無量心的來源;因有平等心,才能生出無量心。再者,透過平等心的薰習,增長懺悔力;並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觀照因緣果報的聚散變化,能在身口意三業方面,常使他人悅樂。最後,在動中常行八正道,保持正念、正定,將善念及煩惱銷歸自性,恆常惺惺寂寂。
修習「捨無量心」通達三輪體空,同時也是在擴展慈無量心、悲無量心、以及喜無量心三者。捨無量心,能除去修習「慈心」時的貪著心,能除去修習「悲心」時的憂悲煩惱心,能除去修習「喜心」時的我、法二執心。以無諸煩惱、過患及住著,而行種種饒益之行、解脫之事,此是無上菩提心,亦是真實波羅蜜的智慧,如《金剛經》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是從行捨無量心含具四無量心的真諦,以及總持四無量心的目標。
一滴水雖微,但若將此水滴入大海,一滴水則成為無量。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正如將一滴水融入大海般,即於一念融入性海,具有廣大無盡的妙用。
《華嚴經》云:「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八難三途,共入毘盧性海。」修四無量心,能夠利益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同得解脫、同歸實相,共入諸佛清淨本具的毘盧性海。當發起廣大慈悲心與無上菩提心力行菩薩道,並從如實修持四無量心做起,方是真正落實自利利他的菩薩行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