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无量心

文/见挚法师


  行菩萨道,必须泯除执着、习气,具足无量的悲智。因此,藉由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观行,转化妄想、执着,定能开显行菩萨道的慈悲和智慧。

  修习“慈无量心”时,体会到真正的慈悲,是源自对于本具真如体性有所契悟的信心,从而发出的平等心与恭敬心。从执着、取舍因缘而生的慈悲心,不是真正的大慈愍;在人我相状中,由因缘和合而生的慈悲心,也存在着相对的瞋恼心。因此,日常生活中与六尘接触时,六根要“顺”。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不论听到什么话,都顺耳顺心;不论见到什么境界、闻到什么味道、尝到什么滋味、身触什么环境,都能不违逆自己的清净心,不生恼怒分别,才能生起予乐拔苦无量的慈悲心。

  同时,修习“常求乐事以饶益众生”的慈无量心时,体认平时要能常行四事,才能做到慈心无量。一是持守净戒,不恼害众生;因为一切众生皆是宿世父母亲眷,不恼害众生,方得助益其修习圣道的因缘。二是时常忏悔;事事反求诸己,才有智慧饶益众生。三是常行四正勤;念念善念以乐事饶益众生。四是学习定慧等持;无定的心易粗暴散乱,无慧的心贪爱、迷恋外境,都是慈悲心的障碍;必须以定慧破除障碍,方能真行慈心利益众生。

  藉由修习“悲无量心”,希望救拔众生之苦,在日常生活中,能得到两方面的成长。一是不恼怒别人,不令别人生恼,落实拔众生苦的愿心。因而警惕自己,不论说话应对的态度,或是生活中的细行,尽量小心,勿使人瞋恼。二是从检讨反省和改过中,使自己脱离识心造作的过患,增益悲无量心的愿行。修悲无量心的观行时,学习超脱凡情,不断地深入体悟众生轮回六道的逼迫苦。从恭读《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及《普贤行愿品》,学习发菩提心、学习普贤王菩萨无尽的大愿。

  不悦乐的心,源自于由我执而生的分别心,由分别心而产生瞋恼不悦。藉由修习“喜无量心”,转化我执及分别心,因见众生离苦得乐而欢喜。因此,一方面在静坐时重虑缘真“喜无量心”的道理,启发冤亲不二的平等心。平等心是无量心的来源;因有平等心,才能生出无量心。再者,透过平等心的薰习,增长忏悔力;并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观照因缘果报的聚散变化,能在身口意三业方面,常使他人悦乐。最后,在动中常行八正道,保持正念、正定,将善念及烦恼销归自性,恒常惺惺寂寂。

  修习“舍无量心”通达三轮体空,同时也是在扩展慈无量心、悲无量心、以及喜无量心三者。舍无量心,能除去修习“慈心”时的贪着心,能除去修习“悲心”时的忧悲烦恼心,能除去修习“喜心”时的我、法二执心。以无诸烦恼、过患及住着,而行种种饶益之行、解脱之事,此是无上菩提心,亦是真实波罗蜜的智慧,如《金刚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是从行舍无量心含具四无量心的真谛,以及总持四无量心的目标。

  一滴水虽微,但若将此水滴入大海,一滴水则成为无量。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正如将一滴水融入大海般,即于一念融入性海,具有广大无尽的妙用。

  《华严经》云:“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修四无量心,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同得解脱、同归实相,共入诸佛清净本具的毗卢性海。当发起广大慈悲心与无上菩提心力行菩萨道,并从如实修持四无量心做起,方是真正落实自利利他的菩萨行履。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