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求得自在

文/見材法師


  從小到大,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經歷過憂愁、苦惱。例如,孩童時期,想要玩具卻得不到父母的關愛;青少年時期,想要結交朋友卻得不到同儕的認同;青年時期,想要一展抱負卻得不到他人的支持;踏出校園,想要就業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走入婚姻,想擁有歸屬又害怕對方移情別戀;想組織家庭,又得面臨房貸壓力、兒女的教養問題;年老時,又得承受身體的病苦與對死亡的恐懼。沒有人能避免這種種苦惱,究竟苦從何來?如何才能從苦中解脫?

  經云:「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一般人的憂愁、苦惱,多半來自對財、色、名、利的欲望。心理學家馬斯洛(A. Maslow)發現,驅使人類行為的動機,不外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身心需求,諸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受人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等。然而,人的欲望往往大過實際的需要,因此,飲食不再只是求溫飽,而是講究氣氛品味;住宅不再只是為遮風避雨,而是追求奢華享受;情愛不再是真誠關懷,而是想占有掌控;人際互動不再是平等尊重,而是講求名位權勢……於是,窮盡一生追求財、色、名、利,以滿足無止盡的欲望。

  不幸的是,擁有再多的物質享受,仍然無法填補心靈的空虛;得到再高的權位,也不一定能獲得他人真心的敬重;享有再多的財富,也無法免除老、病、死苦。一味地向外追求,不管得到或得不到,終究會遭致痛苦。《大智度論》云:「諸欲求時苦,得之多怖畏,失時懷熱惱,一切無樂時。」當事與願違、求不得時,必然感到痛苦;就算得到了,也會因害怕失去而煩惱不安,始終在苦海裡打轉,永無出期。

  追根究柢,人生的苦多來自於貪欲。而貪欲則來自於錯認四大假合之身為實有,誤以為外在的財富、名利、情愛是真實不變的,是可以擁有的。事實上,世間無常,人的身體、想法,乃至於一切萬事萬物,無一不是隨時隨地在變化當中,虛妄不實。年少容貌,經歷歲月的摧殘,亦將逐漸老去;萬貫家財,一旦遭遇天災、戰亂,亦將付諸一炬;名利權位,一旦政權更替,反成集矢之的。

  俗話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苦」是一種果報,由我們的起心動念而來。想要離開苦果,就必須從因上改變錯誤的念頭,從因地心覺察、覺照,就漸能遠離痛苦。

  禪宗祖師金碧峰有甚深的禪定功夫,唯獨對皇帝供養的紫金缽愛不釋手。當他世壽將盡時,閻羅王差小鬼要來捉拿他。但由於禪師預知時至,馬上安住禪定,小鬼想捉卻捉不到。眼看沒有辦法向閻王交差,小鬼便請教土地公,得知禪師最喜歡他的紫金缽,若能拿到他的紫金缽,他心生掛礙,就會出定。果然,當小鬼敲響紫金缽時,禪師一聽,動了貪念,定力散失,立即就被小鬼捉到。禪師當下警覺,自己無法了脫生死,都是因為貪愛紫金缽。於是,將紫金缽砸得粉碎,再次入定,任小鬼再怎麼找也找不到他了。

  想要遠離痛苦,就得從改變觀念開始。深信因果之理,積極在因地上努力,時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以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來轉化心念,只起善念,不起惡念;起了惡念,能馬上覺察覺照,慚愧、懺悔。面對一切外境,思惟世事如幻,無常、無我。遇逆境不生厭惡,遇順境不起貪愛,放下對自我的執著,就能遠離生死,解脫自在。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