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求得自在

文/见材法师


  从小到大,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经历过忧愁、苦恼。例如,孩童时期,想要玩具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青少年时期,想要结交朋友却得不到同侪的认同;青年时期,想要一展抱负却得不到他人的支持;踏出校园,想要就业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走入婚姻,想拥有归属又害怕对方移情别恋;想组织家庭,又得面临房贷压力、儿女的教养问题;年老时,又得承受身体的病苦与对死亡的恐惧。没有人能避免这种种苦恼,究竟苦从何来?如何才能从苦中解脱?

  经云:“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一般人的忧愁、苦恼,多半来自对财、色、名、利的欲望。心理学家马斯洛(A. Maslow)发现,驱使人类行为的动机,不外乎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身心需求,诸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受人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然而,人的欲望往往大过实际的需要,因此,饮食不再只是求温饱,而是讲究气氛品味;住宅不再只是为遮风避雨,而是追求奢华享受;情爱不再是真诚关怀,而是想占有掌控;人际互动不再是平等尊重,而是讲求名位权势……于是,穷尽一生追求财、色、名、利,以满足无止尽的欲望。

  不幸的是,拥有再多的物质享受,仍然无法填补心灵的空虚;得到再高的权位,也不一定能获得他人真心的敬重;享有再多的财富,也无法免除老、病、死苦。一味地向外追求,不管得到或得不到,终究会遭致痛苦。《大智度论》云:“诸欲求时苦,得之多怖畏,失时怀热恼,一切无乐时。”当事与愿违、求不得时,必然感到痛苦;就算得到了,也会因害怕失去而烦恼不安,始终在苦海里打转,永无出期。

  追根究柢,人生的苦多来自于贪欲。而贪欲则来自于错认四大假合之身为实有,误以为外在的财富、名利、情爱是真实不变的,是可以拥有的。事实上,世间无常,人的身体、想法,乃至于一切万事万物,无一不是随时随地在变化当中,虚妄不实。年少容貌,经历岁月的摧残,亦将逐渐老去;万贯家财,一旦遭遇天灾、战乱,亦将付诸一炬;名利权位,一旦政权更替,反成集矢之的。

  俗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苦”是一种果报,由我们的起心动念而来。想要离开苦果,就必须从因上改变错误的念头,从因地心觉察、觉照,就渐能远离痛苦。

  禅宗祖师金碧峰有甚深的禅定功夫,唯独对皇帝供养的紫金钵爱不释手。当他世寿将尽时,阎罗王差小鬼要来捉拿他。但由于禅师预知时至,马上安住禅定,小鬼想捉却捉不到。眼看没有办法向阎王交差,小鬼便请教土地公,得知禅师最喜欢他的紫金钵,若能拿到他的紫金钵,他心生挂碍,就会出定。果然,当小鬼敲响紫金钵时,禅师一听,动了贪念,定力散失,立即就被小鬼捉到。禅师当下警觉,自己无法了脱生死,都是因为贪爱紫金钵。于是,将紫金钵砸得粉碎,再次入定,任小鬼再怎么找也找不到他了。

  想要远离痛苦,就得从改变观念开始。深信因果之理,积极在因地上努力,时时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以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来转化心念,只起善念,不起恶念;起了恶念,能马上觉察觉照,惭愧、忏悔。面对一切外境,思惟世事如幻,无常、无我。遇逆境不生厌恶,遇顺境不起贪爱,放下对自我的执着,就能远离生死,解脱自在。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