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中,佛陀向大眾開示:「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人生在世,勇於面對過失,願意承認自己「錯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在名聲是第二生命的前提下,假使犯了過失,大部分的人的反應多半是退縮、隱藏,接著為自己找藉口,合理化自己的過失,以求安心。除此之外,還會歸咎於他人,為自己開脫:「因為……(種種原因),所以我不得已做了這件事……」,真正能返觀自照,在當下因緣起覺察之心、承認錯誤的,真是少之又少,更不用說懺悔過失、去邪歸正了。因此,佛陀特別為眾生開示慚愧、懺悔的修行法門,藉以滅除罪惡,使業報轉重令輕,並從真心懺悔中,獲得人生真正的安樂。
改往修來日日新
不論世間或出世間、不論小乘或大乘,佛陀所開示的懺悔之法,都是極為重要的實踐行門。修行的目的,無非在明識因果、在止惡行善、在化除一切煩惱執著,藉由修行解脫生死輪迴,究竟離苦得樂。然而,欲趣向此一殊勝的果德,在行履過程中,要以慚愧、懺悔之法,使自己不偏離方向與目標,如此才能始終如一地走在直趨安樂的路上,最終到達究竟寶所。
「懺悔」,是懺除一切惡業。「懺」者,懺其前愆;「悔」者,悔其後過。對於過去的一切惡業,包括身口造作、非善心念,都要一一認錯,即便是隱微的小過,也要誠懇地發心懺悔;同時,針對這些惡業,不論動靜內外、身語意等,都要覺悟、發願,立定悔改的決心,誓不更造,如此才是真正的懺悔。
「懺悔」,是改往修來。古德說:「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從今種種譬如今日生。」改去往昔所造之諸惡業,修持未來之安樂果,至心懇切,才能真正地與善法相應,見自心正道。
既然懺悔能夠讓我們改過向善,為了要能夠一步一腳印地踏實用功,具體踐履,於日用中更要時時刻刻檢討、反省,覺察、覺照,令自己的心清明在躬、正念作主。
因此,反省檢討、改過知非、止惡行善,能夠洗淨心中的染污,回復自心清淨。若果能成就此一功德,無論是圓滿世間事業、或是出世間菩提道果,都指日可期!
《十住毘婆沙論》中提到:「於諸福德中,懺悔福德最大,除業障罪故。……復次懺悔,如如意珠,隨願皆得。」《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亦言:「懺悔能燒煩惱薪」、「懺悔能延金剛壽,懺悔能入常樂宮」、「懺悔能開菩提華」、「懺悔能至於寶所」,由此可見,懺悔的功德無量無邊,至誠所感,相應之功德光明,不可思議。
菩提果華因地栽
明朝袁了凡先生即是懺悔得力的例子。袁了凡年輕時,曾遇一算命老者為其推算一生榮祿與生死定數,原本相信宿命而放棄一切努力的他,遇雲谷禪師開示,於是在佛前至心發露往昔所作眾罪,並誓行萬善,由於懺悔懇切,加上積極行善之故,後來終究仕途榮顯、晚年得子,擺脫命運的拘限,開啟光明的人生。
行世間業、乃至出世解脫,一刻也離不開覺察、覺照及檢討、反省,凡此,皆必由懺悔而成就。懺悔,即得清淨自在、即生安樂之國。在日常生活中,懺悔的首要,則是老實發露,承認錯誤,勇於面對自己的不圓滿。能夠知道「錯了」,才能止惡,也才有悔改的心力,如此不再造惡,當下即能行善。
因此,二六時中,我們應時時刻刻以慈心來觀照自己的身、口、意三業,積極地在起心動念處行持,檢討反省的方向如:覺性未能現前時、正念提不起來時;乃至於妄想連連,對色、聲、香、味、觸、法諸塵境,起貪、瞋、癡、慢、邪見時;或不能觀因緣法之生滅無常,而執意耽著不能放捨時……凡此等時,都要志心發露懺悔,在心念上提升,讓心地充滿智慧、善種,由是腳跟著地實踐,不論何人都可以成就無限光明和自在安樂的殊勝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