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人的一生,可用“学习”二字来贯穿。从出生开始,先学会爬,再学会走路、学讲话、学做人处世、学成家立业……乃至于到生命终了时,学习如何放下。然而,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平淡过日、有些人功成名就、有些人却穷困潦倒……有人不免会问:“同样过一生、同样学着过人生,为何有天壤之别?”究其原因,即是“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
成功绝非偶然,背后的辛酸及努力不一定为人所知,如古人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当我们看到他人闪亮的成果时,是否曾想过其耕耘的过程?欲成龙成凤,必先付出努力。普台教育的创办人 上惟下觉大和尚,曾送给学子学习的四字箴言──“会、熟、巧、精”。
创办人开示:“学习的第一步是先学‘会’,什么都要会,要博学多闻。第二要‘熟’练,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大家都会,就要看会到什么程度?不但要会,还要熟。熟了之后,第三要‘巧’,做什么事都是一样的,熟能生巧。最后是‘精’,精益求精,能够成一家之言,就会有很大的成就。自我要求,每一种学习都达到这四个标准,将来的学业、事业,一定成就辉煌。”由此可知,凡事都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成就。
一代大师、千年巨匠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不凡的崇高地位及流芳万世的深远影响,享有“书圣”之誉,代代相传,其七子中──王献之,尤有出蓝之胜,与其父并称大、小“二王”。王献之从小便在王羲之的教导下学习书法,资质聪慧、敏悟。在虞和《论书表》中谈到,王献之七、八岁学书,王羲之从后掣其笔不脱,叹曰:“此儿书,后当有大名。”可见,幼年的王献之习学书法时,从执笔时指腕间的劲道,而见其态度之认真。
王献之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习书法,从不因“会”而感到满足。天赋之外,更是勤奋用功──“熟”。孜孜以求,从不放过任何创作的机会──“巧”。学书之初,师从王羲之,王羲之虽知献之有其过人之天赋,但不以为满足,希望他能青出于蓝,故写了《乐毅论》和《笔势论》作为传家之宝,令献之的书法能更胜于蓝,唐代张怀瓘曾这样描述:“(王羲之)书《乐毅论》与之(王献之)。学竟,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胜,筋骨紧密,不减于父。”故后人言献之在书法诸体兼备,皆出入神妙间,尤以真、草、行书,独具创意,对后世影响深远,这就是“精”的最好注解。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凡事都有因有果,成功没有捷径,只有努力、精勤,所谓“没有困难度,只有熟悉度”。古人学书丝毫不敢含糊,才有名垂千古的典范,供后人学习。
有人曾赞叹孔子博学多闻,孔子则言:“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至圣先师孔子亦因勤“敏”,才累积了渊博的知识。“敏”,乃“会、熟、巧、精”之精要。诚如佛法中言“没有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勒。”一般人也说:“天才是一分的资质,九十九分的努力。”所以不要问:“可不可能?”只要问自己:“肯不肯做?”因为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因果是最公平的。
成功的秘诀,不在时不我与,也不在千里马未逢伯乐之憾,只在于自己付出了多少?从现在起,只要真正地落实“会、熟、巧、精”,则事无不成者,成功势必水到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