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生命的密碼

文/見菁法師


  古人言:「生死,命也。」「貧賤富貴,命也。」「禍福吉凶,命也。」這都是在說明,人一生的禍福榮辱,皆是命中註定,非人力所能改變,這種觀念讓意志消沉者為自己的不如意找到錯誤的理由,而不能勇於改善。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這福果就是由見人布施、心生歡喜的因而來。經中又云:「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因地上不起惡念、寬容待人,果報必定是獲他人尊重。一切成果不是無中生有,不是上天的安排,而是「自作自受」。或許有人會疑惑:「惡人為惡,卻不見惡果;善人為善,卻不見善果?」這是因為外緣尚未具足,譬如種子種在泥土裡,還需要有陽光、空氣、水等助緣才能成長。無始劫來所造的善惡業因,還須待外緣成熟,才能感果,如古德所云:「有因有緣事易成,有因無緣果不生。」

  在《大乘起信論》中,把凡夫眾生心念生滅流轉的過程,歸納為「三細」、「六粗」,由此詳細說明感果受報的形成。只要心念一動,就有能見的心及所見的境界,心又緣所見的境界,開始分別、憎愛,念念相續,產生執著、不捨,並且為這些境界作下註解,開始依此想法,有了身行、口言的造作,再感得種種苦果。由此流轉的過程可知,關鍵在「心」與「境界」,當心緣境界時,能夠作主而不隨波逐流,安住在良善的心念上,這就是解開命運的密碼。

  改善命運之道,須由「心」出發,調整自己的知見與觀念。當失意挫折、貧窮困頓時,更要深信因果,所有的苦,不是他人加於己身,而是自己往昔所造過失的結果,所以應當甘心甘受,沒有怨言與不平,煩惱少了,心就不會隨外境起起伏伏。

  孔子讚歎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內心知足、良善的人,即使睡在地板上,也覺得安樂、自在;若是貪求無厭,即使有萬貫家財,終日亦惶惶不安。

  除了在心上改善、提升,還要在境界中積極地建立良善的因緣,《論語》中提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就是由家庭做起,孝順父母,兄友弟恭,為人要謹慎信實,廣博地愛護大眾,親近有仁德者。如此躬行實踐,行有餘力再學習知識、技能。能依此去落實,不斷反省、調整,自身的品德與人際關係,皆會提升、改善,命運必然是愈來愈光明。

  宋朝賢臣范仲淹,「少孤甚貧,日食虀粥一角」,雖是如此窮困,但不以為苦,胸懷大志,以利益天下蒼生為己任,發憤精進,勤苦用功,故能成為宋朝一代名相,留芳後世。

  近代美國著名的慈善家海倫凱勒女士,雖然自小又瞎又聾,但他能接受事實,積極努力地學習,充實自己,突破困難,完成大學學業,並至世界各地演說,關懷殘障人士。以上二例,都是在逆境中不願屈服,反以此為助力,作自己生命的主人,改變命運。

  心念與因果相隨不離,又能相輔相成,互相提攜。古德言:「凡善言心性者,決不離棄乎因果;好言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能在心上反省檢討的人,就能行善止惡,而好於行善止惡的人,必能彰顯自己本具的性德。

  「心」是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良善的作為是推動的力量。一切操之在己,不假外求。以慈悲、明達的心,善觀因緣、善用因緣,命運的當下就是光明、祥和、喜悅,不但能照亮自己,也能予他人溫暖,點亮別人的生命,共創安樂、祥和的人間淨土。


單元首頁